黄河保护治理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作为一名治黄一线的河道修防工,黄河水利委员会兰考黄河河务局高级技师杨杰守护黄河的故事令人动容。
扎根一线,不懈拼搏护河安
兰考是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是焦裕禄同志为之奋斗和献身的地方,更是一片红色热土。作为兰考人,杨杰从小听着焦裕禄的事迹,伴着黄河的波涛声长大,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时常在他心中回荡。怀着对黄河深深的眷恋和对治黄事业的向往,2005年,杨杰离开部队进入水利系统工作,扎根于黄河基层一线。
近距离接触了黄河,才知道母亲河的凶险。2010年汛期,黄河兰考蔡集段河势逐渐上提,一旦洪水绕过工程,滩岸将快速崩塌,直接威胁堤防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为有效控制河势,确保安全,蔡集应急度汛工程紧急开工,杨杰和同事们与洪水展开了激烈的赛跑。在5道坝的建设中,既有水中进占,又有旱地筑坝,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杨杰吃住在简陋的帐篷里,24小时连轴转,没有片刻停歇,最终圆满完成任务,确保了防汛安全。
2021年秋,黄河中下游发生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秋汛,作为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头人,洪水到来的那一刻,杨杰深知,他和同事们的肩上承载着兰考83万群众以及下游滩区数十万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责任。
黄河兰考段,万里黄河的最后一个大拐弯处,素有“豆腐腰”之称,是下游防守的重中之重。9天内发生3次编号洪水,雨还在下,水还在涨……水位已逼近历史最高值,多处坝岸坦石有下滑的迹象,险情迫在眉睫。
汛情就是命令!杨杰闻令而动,先后带领四批群防队伍24小时不间断地巡堤查险、勘察河势,及时发现薄弱部位,第一时间组织工程设备进入现场应急抢险。杨杰和同事们坚守了50多个日夜,走遍了所有靠河部位,多次预判根石走失险情,为抢险指挥部科学抢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退伍不褪色的家国情与黄河情。
钻研技术,一颗匠心向大河
怎样用技术手段提升工程管理水平和防汛抢险能力,是杨杰在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为了方便随时开展工作,他把工作台“搬”进了办公室,办公室里摆放了各种工具,也因此,杨杰的办公室被同事们笑称为“修理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遇到难题他便会一头扎进办公室,开启“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恶补”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查阅资料、钻研书本、虚心请教,逐渐掌握了计算机软件、电子维修、防汛信息化等多项技术。
杨杰坚信没有水利人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带领技术团队持续探索实践,研发了坝岸险情感知装置、无人机远程图传系统、物资智能检索平台等创新成果,这些小发明、小革新设计新颖、成本低、操作方便。他们研发的坝岸险情感知装置,与传统的人工巡查方式相比,不仅能够第一时间监测险情,还有效保障了一线职工的生命安全,“小发明”发挥了大作用。
薪火赓续,治黄绝技代代传
林喜才、齐爱民等老一代治黄工匠,是杨杰的师傅,更是他的楷模,他们不仅把治黄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杨杰,更是把治黄精神传承给杨杰。
作为新一代的治黄人,将守护黄河安澜的技艺传承下去,是杨杰的职责和使命。2016年,以杨杰名字命名的“黄委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了,他像前辈一样毫无保留地把业务知识和“绝招绝技”传授给治黄新人。
给群防队伍培训时,无论是高温暴晒,还是寒风凛冽,都要在大堤上一站一整天,腰椎颈椎也是屡屡报警,有时疼痛难忍,就缓一小会,然后继续咬牙坚持,至今已累计培训1万多人次;“一对一”带徒时,努力挤出时间多“开小灶”,和徒弟吃住在工地,边学边干,带着他们在黄河浪涛中经历风雨,帮助他们尽快补足知识空白和经验盲区。看着徒弟们成长为技术骨干,那份喜悦与满足让杨杰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
“我将继续在自己热爱的河道修防岗位,用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守护黄河美丽安澜!”杨杰话语铿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