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1000/2022-00875 | 信息所属单位:信息中心 | |
发布机构: | 水利部 | 成文日期:2022年07月19日 | |
名 称: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3941号(农业水利类326号)提案答复的函 | ||
文 号: | 水网信办字〔2022〕4号 | 发布日期:2022年07月19日 |


您在提案中指出当前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从推进水利感知与数据共享、引导行业市场发展、加强水利视频安全等三个层面提出意见建议,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吸收。
一、已开展工作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构建智慧水利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提升水情测报和智能调度能力”,水利部将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作为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实施路径之一,并将智慧水利作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在顶层谋划、先行先试、安全保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您提案内容涉及的三个层面均得到良好成效。
(一)统筹谋划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一是出台智慧水利建设顶层设计系列文件。2019年以来先后印发了行政、规划、工作、技术层面的9个文件,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责任单和具体建设内容,细化了技术要求,回答了谁来建、怎么建、怎么共享等问题。二是开展智慧水利建设先行先试。2019—2021年第一批先行先试任务圆满完成,在11家单位实施36项先行先试任务,形成了一批优秀案例,为智慧水利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2022—2023年第二批先行先试,计划在大江大河重点河段、主要支流及重要水利工程开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已建立56家先行先试单位94项任务台账,完成编制实施方案,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工作全面进入实施阶段。三是推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组织指导各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相关工程管理单位编制“十四五”七大江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方案。
(二)完善水利感知能力
一是制定水利感知网总体建设目标,计划到2025年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截至2020年底,全国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应用的各类信息采集点达43.36万处,涵盖有水文12万处、水资源46770处、水土保持826处、山洪灾害自动雨量站6.1万处、大中型水库安全监测采集点约22.5万处。二是加强水利感知网数据传输网络(水利业务网)建设,覆盖水利部本级、流域管理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以及工程管理单位等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机关与部直属单位、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流域管理机构与其直属单位和下属单位,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市级、区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联通率达100%。三是加强视频技术应用,推进各地方水利视频采集系统和全国水利视频级联集控体系建设。全国县级以上水利部门应用的各类视频监控点共有18万余处,其中视频智能应用约占11.65%。初步建立水利部—流域/省—地市三级级联、多级应用的水利视频级联集控体系,部级视频级联集控平台已级联长江委、湖北等流域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13家视频平台,实现对接水利一张图、防汛会商系统等应用支撑平台和业务应用系统。四是加强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应用。水利部建成卫星遥感接收处理分发中心,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和军民融合数据共享中心建有网络专线,可获取高分系列、环境系列、资源系列和军用等国产卫星影像,目前影像存储量约10PB,年增量约2PB。卫星遥感信息可共享服务于水利部本级及流域和地方,实现数据即时查询、实时推送、在线归档、批量处理和动态发布;实现全国陆域2米分辨率遥感影像年度全覆盖,为水土保持监测等业务提供基础数据;通过购买服务,接入即时遥感影像,实现全国重点地区高分遥感影像每年多次覆盖,为河湖“清四乱”、水利督查等提供支撑;整合民用、军用、商用多种遥感影像资源,按照需求开展洪水监测、华北地下水补水监测等应用。在2021年6月黑龙江上游洪水、河南卫河洪水、黄河中下游洪水和西藏光谢措冰湖等,基于民用、军用多源光学和雷达卫星影像,开展洪水应急遥感监测,及时获取洪水淹没范围、堤防漫溢决口情况,估算漫溢洪水水量,为防汛会商提供信息支撑。利用卫星遥感开展长江流域非法矮围、长江经济带湖泊围垦、黄河干流和重要支流岸线利用项目清理整治情况的复查;对全国规模以上湖泊的干涸、围垦、涉河建设等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在2021年度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河湖生态补水任务中,利用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河湖的河长和水面面积等进行遥感解译。同时,水利部门也在开展无人机遥感应用的研究试点。无人机遥感能够高时空分辨率、动态灵活地采集数据,极大弥补卫星遥感监测时间分辨率较低、容易受云雨雾等天气条件影响的问题,在水文监测、河湖管理、水政执法、水土保持、工程巡查等业务中得到初步应用,满足适时适情开展应急监测的需求,有力提升水利应急监测能力。五是开展遥感及视频影像智能应用。水利部本级、部分流域管理机构和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单位开展了水位监测、漂浮物监测、河道采砂监管等视频智能识别算法的研发,在河道、水库等业务场景中初步应用;开展算法跨级共享试点,实现算法的共享互用。河湖遥感智能应用为提高地物识别效率和精度,将深度学习算法与遥感影像深度耦合,构建了全国河湖水域空间范围的海量样本数据(近20万个),针对不同地物设计了基于语义分割框架和目标检测框架的目标识别方法,研发临河房屋、采砂场、光伏电厂、大棚、网箱养殖、片林、耕地、拦河坝和水体等9类河湖水域空间典型地物遥感智能识别模型,支持不小于25万×25万像素大小的整景遥感影像的快速自动解译处理,在全国河湖管理范围业务化运行,其中,临河房屋、光伏电厂、大棚的识别精度达到90%,实现河湖问题线索自动及时发现。
(三)深化水利信息资源整合共享
一是出台《水利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试行)》,为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制度保障。二是以全国水利一张图为基础持续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以日常管理涉及的水利和涉水对象为核心,对分散信息进行汇集、组织和关联,并按照统一数据模型、统一数据目录基本构建了水利信息资源体系,包括河流、测站、水利行业单位等共55类约1200万对象的基础信息,以及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业务数据,各类信息资源约有60余类、1500余项,数据总量4.2PB。
(四)推进构建良性竞争市场格局
水利建设市场秉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水利部不断健全完善水利建设市场信用管理与评价服务、推动行业市场发展、技术公开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档案管理,建成并不断完善全国水利建设市场监管数据库;全面实施市场主体信用分级管理,及时公示公开不良行为信息、黑名单信息。二是定期征集、发布新技术装备推广目录、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推广指导目录、成熟适用水利科技创新成果清单等。三是以国家、行业或团体技术标准的方式对全社会公开各类水利技术要求。四是与科研院校、企业广泛开展合作,推进水利业务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例如与华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阿里达摩院合作研发遥感监测AI平台,与海康威视合作研发视频智能识别算法等。
(五)加强水利网络安全保障
守牢网络安全底线,构建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健全网络安全保障,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十三五”期间,水利网络安全保障不断加强,在国家级攻防演习中确保系统未被攻破。一是建立健全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水利网络安全涉及物理和环境安全、网络和通信安全、设备和计算安全、应用和数据安全,水利网信部门在安全管理、安全防护、安全监督等方面,有序开展行业网络安全基础防护能力、监测分析和应急响应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预警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健全网络安全技术标准,建立网络安全监督检查、隐患通报整改、责任追究等机制。二是开展国产密码应用。水利部密码基础设施平台构建了水利部密码基础设施框架,实现水利政务外网涉及的对称、非对称密钥的统一管理和国产密码资源、设备、服务的一体化管理,面向水利业务应用提供快速、集约和统一的密码支撑保障。完成了对全国河长制湖长制管理信息平台、水利蓝信、腾讯云应用、水利部统一用户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与应用系统接入,集成建设了移动应用安全管理平台、DMZ支撑平台、多因子认证平台、电子数据可信验证系统等基础保障设施。三是加强日常监管。集中开展了“互联网应用专项整治行动”,并利用攻防演练、渗透测试、在线监测、现场检查等多种形式,对102个网站、1417个信息系统进行监督检查;建立水利网络安全信息通报机制。
(六)推进水利视频安全保护
水利视频安全依托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一是视频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应用,与互联网逻辑隔离,防范来自互联网的前端设备非法接入、用户非法访问、传输过程中的视频流窃取和篡改及信令篡改、存储过程中的数据窃取。二是部级视频平台服务器和终端均使用了安全加固的操作系统,安装了防护软件,采取网络防火墙等技术进行访问控制。三是基于水利部密码基础设施平台,实现基于国产密码算法的用户访问认证关键信息和数据库存储信息加密等功能,确保用户登陆、数据库访问和可控。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水利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加快智慧水利建设。围绕流域透彻感知算据、模型算法、计算存储能力、网络安全防护、智能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在“十四五”期间重点实施数字孪生流域,构建水利智能业务应用体系,强化水利网络安全体系,优化智慧水利保障体系等四大建设任务,加快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提案提及的水利视频安全方面建议,水利部将结合水利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密码应用和水利数据安全分级等工作,在系统外数据交换共享和重要视频数据加密等方面开展业务化应用研究,制定相应技术标准,目前正在制订水利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办法、水利数据分类分级指南,会将水利视频纳入水利数据范畴,明确不同水利视频安全等级,加强安全防护。
数字孪生流域是智慧水利体系的核心和关键。下一步,水利部将以《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总体方案》为依据,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流域为单元,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2+N”业务相关重点领域,全力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