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2023年第8期(总第8期)
按语:今年以来,水利部指导督促地方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两手发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与改造。各地加大政策供给体系建立,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通过积极探索,积累了很多典型经验做法,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现将部分地区和灌区“两手发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进行摘编,供各地和灌区管理单位借鉴参考。
四川多渠道筹资 助力灌区项目建设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四川省水利厅选择井研县白井干渠项目作为“两手发力”试点,拓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金融信贷等,创新“投贷联动、建管并用”新模式,打好“投贷联动”组合拳,强化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支撑。都江堰灌区“十四五”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井研白井干渠项目,从岷江干流眉山市青神县通过隧洞引水到井研县茫溪河,线路总长25.67公里,设计流量8.5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引水量6820万立方米,批复总投资7.6亿元,建设工期56个月。建成后将改善都江堰井研灌域9.8万亩农田灌溉条件,保障井研县和乐山岷东片区4个区县152万人的生产、生活、生态用水。
一、强化制度引领、做好政策支撑。抢抓国家扩大水利有效投资机遇,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系统谋划公共财政、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有效实现形式,统筹一般公共预算、政府债券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加大建设投入,为灌区扩大投融资、推进续建改造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深化四方合作、形成工作合力。运用部门+政银企“1+3”四方投融资合作框架,利用重大水利工程立项、建设、运行管理+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的“3+1”工作推进机制,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加快办理进度、缩短审批时间,项目前期要件审批缩短约5个月,提前3个月资金落实到位,推动项目于2022年9月开工建设,较原计划提前4个月。
三、推行“投贷联动”、保障资金到位。用好用活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金融信贷等,将井研县水利优良资产和闲置资产抵押,水面经营权和灌溉、工业、供水等收益权质押,采用投贷联动、债贷组合模式,争取农业发展银行融资贷款6.8亿元、政策性开发性基金0.85亿元,将“固定资产”变为“活资金”,形成以资产筹资金、以资金建项目、以运营扩资本的良性循环,为开工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四、创新建管模式,实现持续发展。坚持建管一体,引入属地水投公司参与管理,针对性提出高质量管理方案,管理模式更加灵活多变。如水投公司利用收益引进“以鱼养水”、光催化、深层平流曝氧、底泥原位消解技术,加速降解消纳内源污染,快速改善水质,成效显著,推动水利工程质量、形象大提升,实现了水利工程可持续运行。
宁夏“两手发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近年来,宁夏锚定“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现代化灌区建设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两手发力”作用,不断深化农业水权水价改革,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为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完善政策机制,激发市场投融资活力。自治区水利厅联合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出台《关于创新水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水利投融资机制。强化改革协同,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用水权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全区22个县区农业用水权全部确权到适宜计量单元,末级渠系全部执行新水价并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组建了190个基层水管组织,因地制宜推行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专业化服务公司等管理模式,对灌区开展物业化管理。搭建水权交易平台,建立用水权收储和政府调控机制,赋予用水权融资功能,近两年完成用水权交易186笔、水量1.053亿立方米、金额3.8亿元。
二、落实两手发力,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自治区水利厅编制完成《宁夏现代化灌区建设推进方案(2023—2025年)》,梳理总结8个县区“两手发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模式及典型经验,并在全区推广。按照“一县一策、一灌区一策”的原则,系统谋划总规模500万亩、投资196.7亿元的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建立项目、任务和责任清单,实行动态管理,逐一落实实施方案。贺兰县通过PPP模式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总投资7.8亿元,社会资本方出资97%。利通区与5家国资公司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项目公司,签订全域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特许经营协议,建立“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投融资平台,总投资13.9亿元。海原县采用PPP模式建设中部干旱带西安供水水源工程,总投资7.1亿元。彭阳、同心等12个市县区完成了现代化灌区建设可研方案编制,灵武、西吉等4个县区现代化灌区实施方案加快推进,全区现代化灌区建设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三、锚定目标任务,现代化灌区初具雏形。结合大中型灌区改造、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建设,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步伐。青铜峡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基本完成,彭阳茹河、青铜峡牛首山等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完工并投入运行,建成同心白府都等10座抗旱调蓄水库,银川都市圈中线供水、中部干旱带海原西安供水工程已完工全线具备通水条件,海原关桥等3镇24村首次用上黄河水,基本形成“河畅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格局,灌区水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稳步推进青铜峡灌区汉延渠灌域和隆德渝河数字孪生灌区试点,全区累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5万亩,大中型水闸、扬水工程主要泵站全部实现自动化远程控制,安装测控一体化量测水设施4533套,干渠直开口在线计量率达51%,逐步迈向农田灌溉自动化、灌溉方式高效化、用水计量精准化和灌区管理智能化的现代化灌区。
广东精准实施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
广东省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按照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要求,科学谋划,精准施策,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为全省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提供更有力支撑。
一、从全省层面加强政策指引和培训指导。近三年发布灌区建设类文件11项、管理类文件11项,为全省灌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完备的政策指引。多次开展灌区一张图、灌区建设调度、农田灌溉发展规划、专项债以及灌区大会,加强对市县灌区规划、建设与管理的指导。在灌区建设方面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利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抓好项目谋划、资源统筹、资金落实,提高灌区项目偿债能力。2022年全省有17个灌区类项目落实了专项债6.21亿元;2023年有32个灌区类项目落实了专项债6.72亿元,占当年落实投资的比例约38.3%,有力解决了灌区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二、地市整体推动,积极做好前期工作。江门市采用“整市推进、整县打包”建设模式争取专项债,在全省率先整市推进中型灌区改造建设;恩平市西坑水库、徐闻县鲤鱼潭水库等灌区,因前期工作扎实充分,优先将专项债资金转移到灌区建设项目实施。茂名市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金融资金,推动高州水库灌区改造工程先行开工,获得2650万元国务院激励资金支持。
三、县级全方位抓好落实。蕉岭县高度重视申报新增专项债券工作,水务局多次与发改局联合召开工作调度会,细化责任、目标明确,及时研究推进项目申报和资金使用管理工作,形成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科室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黄竹坪、东联灌区均为多功能灌区,兼顾发电、农村供水及农业灌溉,通过整合原水费、农业水费以及电站发电等收益,成功获得7000万元的专项债券。以《蕉岭县水利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为基础,积极储备项目,主动扩宽思路,多渠道做好主要项目的勘察设计、可研立项等前期工作,确保有一批条件成熟、可随时启动的项目,为紧抓政策窗口期奠定了较好的基础。2020年至2023年,分别取得债券资金6000万元、17000万元、44800万元、34902万元。
云南红河州做好改革文章 释放兴水活力
云南省红河州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坚持项目为“本”、改革为“擎”、制度为“纲”、创新为“源”,四位一体统筹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高位推动护航改革。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作为全州重要改革事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州县两级均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落实督查督办、联席会议等机制,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压实改革责任,落实改革任务到田间地头,确保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突出典型引路、试点先行,稳妥推进泸西、建水2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出新的改革模式,以及“计量到口、按方收费、开票到户”的用水新方式。
二、完善机制推进改革。一是落实“四个同时”提速。实施70个农田水利改革项目,做到工程建设方案与改革机制方案同时设计、同时审批、同时实施、同时运营,实现以项目带改革、以改革促项目。二是坚持“分区分类”推进。坝区以打通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建立落实初始水权分配、水价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群众全程参与、节水奖励与精准补贴、工程管护“六项机制”;山区以提高供水保障水平、保证农田水利工程长效运行为目标,重点建立初始水权分配、水价形成、群众全程参与、工程管护“四项机制”。通过企业、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全程参与水价核算、计量收费,项目区落实农业水价0.35-1.60元/立方米;通过节水改造、节奖超罚等措施,项目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85,灌溉周期缩短40%-50%,亩均节水20%以上。
三、两手发力加速改革。一是着力撬动社会资本。在合理测算水价的基础上,建立推广“使用者付费+政府补贴”模式,以40%以内的政府投资撬动60%以上的社会资本投入,建成万亩以上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11个,带动全州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84万亩。二是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推行“投资人+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运营”模式,政府投融资主体和社会资本共同组建项目公司,“投融建管营”全周期一体化进行项目管理,在特许经营期内享有项目区全部水利设施的经营收益,吸引了省水投公司、中冶天工等国有企业承接水利项目规模超过130亿元。
山东宁津县创新建设现代化灌区
山东省宁津县自2023年4月被列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以来,积极落实“两手发力”要求,试点三年计划总投资14.12亿元,其中政府投资3.3亿元,占23.4%,引进社会资本10.82亿元,占76.6%。通过引入多种形式资本,从根本上解决灌区建设融资难、后续管理难的问题。
一、创新融资模式,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本。一是国企运营。由国企瑞宁公司建设现代化灌区核心区5.4万亩,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全覆盖,总投资9.1亿元,其中,“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项目融资1.1亿元,资金全部到位,已完成投资6000万元;宁津县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投资8亿元,瑞宁公司正在开展融资工作,相关可行性研究报告已报农发行,等待审批放款。二是种粮大户运营。建设辐射区20万亩,发展200家以上种粮大户,由其自主投资1.12亿元,进行节水设施改造,以喷灌为主,管灌为辅。种粮大户采购喷灌设备,政府给予补贴。三是分散农户运营。建设带动区49.6万亩,由分散农户运营,成立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由其投资5000万元采购喷灌、滴管设备,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合作社采购喷灌设备,政府给予补贴。四是引入社会资本。由北京国泰公司投资1841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提高灌区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县政府正在审批。
二、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一是购置补贴。对积极采购喷灌、滴灌等设备的种粮大户、用水合作社等用水主体给予最高30%购置补贴。二是节水奖补。通过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等措施,建立节水奖补机制,对用水量低于水权,按照0.1元/立方米进行节水奖励;对全县种粮主体,实施0.21元/立方米的精准补贴,鼓励农民节约用水。
三、优化运营模式,实现多方受益。在试点推进过程中,投资方采用土地流转、自主经营、政府补贴、执行农业终端水价等方式获得长期稳定收益,通过使用者付费和政府补贴两种方式平衡收支。当使用者付费收入不足以覆盖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时,由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待投资方慢慢回收成本后,政府即可取消补贴,这也是“群众受益、企业获利、政府减压”的三方共赢模式。
山东豆腐窝灌区
统筹力量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一、政府精准发力。一是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压实政府责任。齐河县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将试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督察督办事项,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督查考核奖惩闭环工作格局,有力保障了试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争取资金支持。齐河县政府全面争取到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2.44亿元,统筹实施豆腐窝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4.2万亩高标准农田提升改造和田间精准计量设施提升等项目。三是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政策机制。为健全水权分配、全成本水价、精准奖补、多渠道增加灌区工程投入和建立新型管护机制,确保实现节水增效、灌区良性运行,制定和深化了水权分配、水价形成、精准补助和节水奖励、工程管护、水权交易和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等六项机制。
二、创新三种建管模式。引入大禹节水集团在齐河县成立分公司,实行建管一体化,投资4000万元,用于8万亩散户经营区高效节水设施及测水量水设施建设。国企投资3000万元,种植大户投资2000万元,分别提升各自运营区高效节水设施,有效缓解了灌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户采取“公司+村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大禹公司与合作社签约,提供专业运维服务,实现了灌区管护从“引水口”到“出水口”的全链条管理,有效推动了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
三、多方合作共赢显成效。社会资本通过委托经营、提供专业化服务等模式,获得水费收入、水权交易收益、政府补贴等,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回报,实现政企双赢。实行全成本水价、水权交易、超定额加价等机制,水价由0.17元/立方米调整至0.32元/立方米,水费可以覆盖运维成本,通过水费收入解决运营资金不足问题。多管齐下,有效改变过去资金短缺、重建轻管的问题,确保了灌区建设和可持续运行所需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