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2024年第5期(总第14期)

【字体:      】     打印     2024-07-15 14:48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按语:灌区现代化建设对保障国家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启动以来,水利部、流域管理机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地方人民政府、试点单位建立联动机制,共同发力。一年多来,各试点进展顺利,成效明显,精准政策供给体系逐步建立,投融资机制不断健全,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灌区建设样板,积累了典型经验做法。现将今年6月26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座谈会上的典型发言材料进行摘编,供各地各灌区学习借鉴。

内蒙古推动农业节水与粮食增产协同发展

  内蒙古是国家粮食主产区之一,水资源匮乏且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2/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发展农业高效节水、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统筹保障内蒙古水安全与粮食安全的根本举措。近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套灌区考察的一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治水重要论述精神,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推动农业节水与粮食稳产增产协同发展。

  一是理顺体制机制,着力向管理要效益。高位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自治区党委、政府成立由分管副主席任组长的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专项组,先后制定出台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一盟(市)一策”等政策性和指导类文件31个。加快推进18处灌区标准化管理,已有孪井滩扬黄灌区、河套灌区、镫口扬水灌区被评为自治区级标准化管理灌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灌溉用水合作组织,在地表水灌区加快推行水务合作社、农民用水协会,在井灌区落实机井负责人。2023年,全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83,节水效益明显。全面落实“四水四定”,建立覆盖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将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全部分解到行政村等基本用水户,将地下水水位、水量“双控”指标细化分解到全区371个地下水管理单元。大中型灌区全部实现取水口在线计量,在地下水井灌区全面推行“以电折水”,初步实现农业取用地下水计量全覆盖。

  二是推进基础建设,着力向工程要效益。2014年以来,全自治区投入资金约75亿元,对31座大中型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累计衬砌渠道3783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697万亩,新增节水能力6.1亿m3、粮食产能8亿斤,灌区工程建筑物完好率提高到60%,骨干渠道输水能力提高了15%至20%。新建绰勒、尼尔基两座大型灌区,新增灌溉面积71.29万亩。协同推进灌区骨干与田间节水工程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237万亩、高效节水灌溉3403万亩,压减高耗水作物33万亩,推广耐旱作物品种1100万亩。2023年,全区粮食产量达到791.6亿斤,比2013年增加177亿斤。

  三是坚持两手发力,着力向市场要效益。目前全区已实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任务4626.5万亩,占总任务的97.4%。纳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施范围的73座大中型灌区全部完成新一轮定调价;2021年以来安排资金近3亿元支持地方开展节水奖补,水价“杠杆”作用不断显现。将节水腾出的部分水量指标用于水权交易,推进黄河流域跨盟市及盟市间水权转让工程,在河套、黄河南岸、镫口扬水等9座大中型灌区,累计利用社会资本66亿元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转让农业用水指标4.76亿m3,为300多个工业项目提供水源保障,实现工业增加值约4000亿元。2023年,启动黄河干流水权盟市间转让二期工程,总投资23.13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3.21亿元,工程建成后可解决沿黄盟市1.2亿m3工业用水问题,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

  四是探索智慧发展,着力向科技要效益。2014年以来,全区统筹利用各类资金约12亿元,在18座大中型灌区开展信息化建设和智慧化应用,逐步建成并不断完善覆盖骨干渠道的水位、流量、视频等数据采集系统。河套灌区是全区开展信息化建设最早的灌区,率先建成LTE制式的4G专用无线移动网络,相对于租用公网,每年可节省通讯费1000万元以上,灌区信息化智慧化建设为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决策支持,利用信息化工程开展灌区输配水调度,可明显节省劳动力,相较传统人工配水,通过数字孪生模拟配水过程输水时长平均可缩短3天。

江西两手发力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自2023年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启动以来,江西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不断完善政策供给体系,创新投融资机制,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奋力书写粮食主产区和南方丰水区深化水利改革“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江西答卷。

  一、坚持机制先行,全面夯实制度基础。一是全面调整农业水价。指导市县参照最新颁布的价格管理和成本监审办法进一步完善水价。第一批试点宜黄县区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执行三类分档水价,已完成水价调整。二是全面优化用水管理。推行“取、分、配、用”四级计量,进一步优化水权单元,粮食作物确权到灌片或行政村,经济作物确权到用水户。第二批试点梅江灌区划分粮食、经济、养殖等类别,绘制不同作物用水“画像”,做到精准调水、高效配水。三是全面提升管护能力。全省骨干工程物业化维养、田间工程自主化管理全覆盖。第二批试点永修县引进多家企业参与骨干工程管护,提升管护水平。四是全面推动水费收缴。创新建立类似“住房公积金”的水费收缴模式,对用水户缴纳的水费,政府进行等额补贴,均返还村组维修养护账户,重点支持已缴费的农户参与工程管护获取劳动报酬,提高了农民水商品意识,调动了村级和农户参与改革的积极性。试点宜黄县和永修县水费收缴率均接近100%。

  二、坚持两手发力,着力拓宽资金渠道。一是执行竞争性立项。坚持把两手发力落实资金先行实施作为灌区项目竞争立项的先决条件,3个试点单位灌区项目在上级资金未下达的情况下,落实12亿元先行建设。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全面完成水价调整,水费收缴面积从改革前的11%提高到50%,初步建立了与投融资体制相适应的水价形成和执行机制,破解了灌区项目筹资难、配套难的瓶颈问题。抢抓增发国债机遇,全省44个灌区项目争取资金47.6亿元。2023年度,农田水利领域争取专项债、社会资本等近100亿元,投融资再创新高。

  三、坚持目标导向,统筹推进灌区建设。一是注重“面”上规划。像抓工业园区一样抓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灌区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灌区规模、布局;针对各类作物不同需求,采取差异化的输配水工程和灌溉方式,同步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打造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现代灌排工程体系。二是注重“线”上推进。加快灌区建设进度,目前,国债项目和3个试点灌区项目均已开工,永修县和梅江灌区试点现代化改造任务已分别完成60%和40%。三是注重“点”上发力。补齐灌排工程短板,协同推进灌区骨干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省政府印发《解决灌溉“最后一公里”攻坚行动方案》,用三年时间全面解决260万亩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目前时间过半任务也过半,粮食安全水利根基更加牢固。

筑牢河套灌区“千年基业”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考察时强调,“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同时要量入为出,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尽可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巴彦淖尔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重要论述和考察巴彦淖尔时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将农业节水增效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全市一号工程来抓,2023年农业节水1.426亿m3,探索走出一条农业高效节水之路。

  一、坚持节水优先,夯实“水基础”。一是加强工程节水。加快实施河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十四五”以来,骨干渠道衬砌率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抢抓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的机遇,统筹灌区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二是加强农艺节水。全面推广引黄澄清滴灌、移动式直滤滴灌和机电井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累计实施水肥一体化滴灌433万亩。三是加强管理节水。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精准核实灌溉面积、确权水权、计量水量,逐级下达用水指标,对灌区2761个国管直口渠发放用水权证,在群管渠道试点推行水权到户。科学调整秋浇灌水定额,健全完善灌溉制度,合理压减秋浇用水量。

  二、坚持深化改革,激活“水动力”。一是优化管理体制。将河套灌区管理单位中所有事业单位由公益二类改革为公益一类,对全市2381个群管用水组织依法依规进行整改、撤销、重组,注册成立358个水务合作社。二是稳慎调整水价。将国管水价适当调整,执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和超用水限额管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三是推进水权交易。引导用水组织试点开展跨乡镇、跨区域用水权交易改革,2023年完成水权交易331万m3。四是开展节水奖励。将中央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资金、自治区节水奖励资金和市财政每年安排的1亿元节水奖励资金,统筹用于农业用水节水奖励和补贴,调动了用水大户、水务合作社、乡镇等各类管水用水主体节水积极性。

  三、坚持综合施策,增强“水保障”。一是强化两手发力。“十四五”期间,获得中央和自治区现代化改造等资金57.5亿元;采取特许经营、多元化投融资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45.93亿元,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二是加强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建成覆盖灌区1284处通信站点和2141处数据监控点的无线专网,实现渠道水位、水量、闸位等水情信息24小时动态监测。通过数字孪生建设,应用多年遥感数据,实现播种作物结构等智能识别;应用输配水调度配置等专题模型,自动形成智慧灌溉决策方案,实现节水、增效10%以上。三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40多家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聚焦河套灌区土壤盐碱化、水盐平衡、水生态平衡、高效节水灌溉等难点问题,开展科研300多项、获得科研成果奖113项,为现代化灌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青龙山灌区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考察时强调,“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配套实施大型灌区续建改造等工程,建设适宜耕作、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现代化良田”。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坚决当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全力推进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将青龙山打造成保障东北寒区粮食作物(水稻)安全的现代化灌区试点。

  一、坚持高位推动、三级协同,全力保障试点建设。一是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在第十三次党代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进一步明确要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省委督查室将青龙山现代化灌区试点建设列为重点督办项目。二是省水利厅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积极出台支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狠抓推进落实。结合试点工作要求,指导细化明确10大项79小项试点任务。三是北大荒集团和建三江分公司立足青龙山特大型水田灌区实际,在建设理念、管理体系、节水高效、数字赋能、融资渠道等多方面创新突破。

  二、坚持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一是科学核定水价。本着保本运营原则,积极推进农业灌溉终端水价调价,推行分类水价、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阶梯水价等制度,灌区水费收缴率达100%。二是合理分配水权。制定灌区水权确权方案和供水调度方案,优化灌区水权两级分配机制,第一级将水权分配到农场,第二级分配到管理区。三是制定奖补政策。制定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办法,2024年落实奖补资金1200万元,采取“骨干计量+末级以电折水”方式核定末级家庭农场用水量,将核定结果向社会公示,对节水显著的农场、管理区支付奖补资金,确保总体不增加种粮农民负担。四是完善管理体系。组建建三江水投公司,采取“水投公司+灌区+农场水利运营中心+管理区”的专群结合的分级管护模式,目前,万亩管理人员平均达到1.5人。

  三、坚持数字赋能,扎实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一是突出高标准建设。积极整合资金,统筹实施灌区一期骨干和田间配套工程,建成从水源到田间的高标准灌排工程体系,灌溉保证率达到80%以上,骨干工程配套率100%,高标准农田覆盖率100%,工程完好率90%以上。骨干工程计量率90%以上,各农场供水断面计量率100%。二是突出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整合相关资金,初步建成高效实用的业务应用平台,应用服务覆盖试点范围90%以上区域。累计投资1.16亿元,基本建成从管理中心到各分站的基础通信链路与网络基础设施及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三是突出两手发力。灌区建设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方式,融资10.2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5.1亿元、PPP模式5.15亿元,探索运行管理和灌区项目二期工程建设融资新模式。四是突出节水高效。探索建立了特大型灌区地下水、地表水、雨洪资源联合调度模式。推广应用水稻节水控灌技术,纳入水田种植标准化管理体系,技术普及率达到100%,在节水的同时全面提升用水效率。

山西芮城走出高扬程提水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路径

  山西省芮城县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全国产粮大县,境内有大禹渡、风陵渡等“一大四中”5座提黄灌区,县域地形北高南低,平均提黄扬程200米以上。试点建设以来,芮城县积极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高扬程提黄灌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芮城路径”。

  一是“总量控制+科学分配”,确保供水有量。山西省水利厅、运城市委市政府倾力支持芮城县试点建设。水利厅领导多次协调解决问题,县委领导带队赴云南元谋、宁夏利通考察学习水价改革工作,确保试点县工作顺利推进。严格把控取水指标,综合考虑各渠道种植面积和作物种类,将5个灌区许可水量分配至“斗渠”计量口,在条件许可情况下,最终将水权分配到种植户,推动水资源有效利用。

  二是“智能调度+分级管护”,确保管水有序。推进大禹渡灌区数字孪生建设,实现精准供水、调水、配水和计量。泵站提水通过自动化实时在线监测,及时检修以降低能耗;灌区输水采用“六个一”(灌溉运营一片云,工程管理一张图,综合应用一平台,数字资产一本账,水情教育一场景,党建引领一面旗)信息化平台,优化水量分配实现节水;田间供水采用标准巴歇尔量水槽,实现一个计量标准;精准计量通过磁致伸缩水位流量计,实现计量用水24小时电子化监测。同时,分级落实管护责任,骨干渠道由灌区管理,田间渠道由协会管理。全县共划分用水片区12个,设立服务点24个,配备水管员500余人,管理430个用水组,做到了水费收缴无遗漏,渠道维护有保障。

  三是“分类水价+累进加价”,确保用水有度。从2022年10月起,在全县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分类水价,在总体不增加种粮农民负担的基础上,适时推行超定额累进加价,促进农户节水增效。在定额水量内,实行粮食作物0.25元/m3,经济作物通过3年时间提高到成本水价。超出定额以上水量,粮食作物水价提高0.04元/m3,经济作物水价提高0.04-0.08元/m3

  四是“精准补贴+统筹奖励”,确保节水有利。按照山西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办法(试行)》等规定,积极筹措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资金。2024年省级下达精准补贴资金1020万元,渠道维修资金370万元。县级配套末级渠系管护资金102万元,节水奖励资金58万元。建立节水奖励长效机制,保障了种粮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奖补资金用于渠道及附属设施维护,促进了灌区可持续发展。

  五是“蓄水沉沙+节水模式”,确保调水有方。针对黄河泥沙含量大的问题,在灌区内科学规划调蓄沉沙池,并积极创新研发“多泥沙移动灌溉首部”设备进行动态除沙,使其达到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使用水标准,通过实施水肥一体化,实现了节水35%、节肥20%、节省劳动力60%、增产15%、增效35%的“三节两增”目标。

  六是“股权合作+特许经营”,确保运维有道。在近两年已投入水利建设3亿元专项债的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本和地方国企,共同参与灌区主干网建设,有效破解建设期资金缺口难题。2024年整合高标准农田资金1亿元,完善5.5万亩末级渠系配套;引导种粮大户投资1650万元,开展高效节水设施建设,打通农业灌溉节水“最后一公里”。

红旗渠灌区走在现代化灌区建设前沿

  红旗渠灌区位于河南省西北部林州市境内,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历时十年建成,是从太行山悬崖峭壁上开凿而成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灌区主要水源为发源于山西省境内的浊漳河,骨干工程有总干渠、干渠、分干渠10条,支渠51条,并以21座小型水库、310座库塘进行调蓄供水,形成“引蓄结合、以蓄补源”的输配水体系。红旗渠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孕育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一、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各项机制建设。试点建设以来,林州市政府牵头组织编制了任务清单,责任到人,挂图作战,稳步推进。已完成灌区水价成本测算,印发水价调整通知。合涧镇2.8万亩高标农田项目试行粮食作物基本水价0.15元/m3,经济作物定额内水价0.17元/m3,确定了分档水价。制定了《林州市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试行)》《红旗渠灌区农业水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红旗渠灌区供用水管理办法(试行)》等系列制度。完善了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补贴标准为渠道灌溉0.01元/m3,机井灌溉0.05元/m3

  二、协同推进灌区骨干和田间工程建设。灌区引入安阳国控公司,在合涧镇流转土地2.8万亩,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推进田间水利工程建设,实现源水、输水、用水等环节同步改造,充分发挥灌区工程综合效益。对灌区支渠、斗渠和塘坝进行了全面调研,编制了《红旗渠库塘蓄水调节改造及部分斗农渠提升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全面推进灌区现代化建设。

  三、高质量推进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充分利用灌区已建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立体感知、自控系统、无人机巡检系统等,构建灌区作物需水预测和灌溉决策、干渠防汛“四预”模型,开发数字孪生平台和业务应用平台,提升灌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工程安全运行水平,为灌区现代化建设数字赋能。数字孪生各项工作正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35万亩,年新增节水能力1200万m3

  四、灌区现代化建设管理成效显著。5月以来,河南等地出现旱情,红旗渠灌区依托现代化改造项目和试点工作成果,制定科学合理的轮灌计划,实现多水源调水、合理配水,灌区累计引水1700万m3,农业灌溉供水1000万m3,灌溉近10万亩农田,土壤墒情得到改善,及时完成夏播夏种,为灌区秋粮作物丰收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豆腐窝灌区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

  山东省齐河县豆腐窝灌区始建于1973年,覆盖5个乡镇,有效灌溉面积14.3万亩,其中井灌9.07万亩、井渠结合4.88万亩、渠灌0.35万亩。灌区作物主要为小麦、玉米,一年两季,有散户分散种植、国企规模经营、大户规模经营三种模式。

  一、齐心协力,全力保障试点高效推进。一是建立联动机制。试点建设以来,成立了“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全省改革试点领导小组会、现场会在齐河县召开;省政府分管领导两次考察试点进展;省水利厅、德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调研指导试点建设;市水利局组织技术支撑单位到齐河驻点指导。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改革试点领导小组,召开12次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将试点推动工作纳入全县“立即办好”、深化改革重点督导事项,确保试点工作快推快办。二是坚持部门联动。水利、农业农村、财政、发展改革和相关乡镇组成工作专班,协同发力,为机制出台和工程推进做好要素保障。三是坚持深入一线。工作专班组织属地乡镇、村两委、群众代表召开座谈会46次,让群众认可和支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二、完善“6项机制”,激活改革动力源。一是初始水权分配机制。将灌区3075万m3的用水总量按195m3/亩进行水权分配,确权到户。二是水价形成机制。通过成本测算及监审,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水价适当调整,今年上半年共收取水费90多万元。三是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精准补贴方面,对水价上涨部分由财政补贴,后期通过推广节水灌溉实现降本增效,县财政逐步退出补贴机制,今年上半年共落实补贴资金32.93万元。节水奖励方面,对低于灌区平均用水量前50%的用水户给予奖励,年底结合全年用水量进行奖励。四是实行三级管护模式。骨干工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物业化管理。末级渠系,由大禹公司统一管护。田间工程,散户种植区,采用“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护;国企、大户规模经营区自行管护。2023年7月,成立了大禹节水齐河分公司,与率先参与改革的10个村庄签订了管护协议,参与1.48万亩土地的运行管护及灌溉指导。五是水权交易机制。将农业节约水量收储后,交易给有需求的企业。2023年通过收储灌区节水指标,完成交易39.51万m3,交易金额25.29万元。六是创新建管机制。引入社会资本9000万元参与灌区建设运营,其中,国企投资3000万元建设3万亩高效节水设施;大户投资2000万元建设2.5万亩高效节水设施;大禹公司投资4000万元,用于8万亩散户经营区高效节水及量测水设施建设。

  三、实施“3大工程”,夯实改革硬支撑。一是骨干工程方面,投资1.09亿元,实施豆腐窝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改造渠道20公里、沉沙池384亩,新改建渠系建筑物17座。二是田间工程方面,投资1.2亿元,实施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新建机井618眼,铺设输水管道201公里;社会资本投资8000万元,建设8万亩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设施。三是信息化工程方面,投资3400万元,实施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试点及计量设施提升工程,目前已完成数字孪生平台开发,建成气象、墒情站点43处,田间测水量水设施1250套。

  四、算清“6本账”,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通过对2023年玉米季数据统计,算了“6本账”。一是农民增收账。铺设滴灌带实施“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玉米季亩均增产260斤,扣除滴灌带铺设成本后,实际增收186元。二是农民缴纳水费账。改革后由于水价调高,综合考虑节水因素,每亩增加水费部分,通过奖励和补贴,实际水费支出反而有所降低。三是农业节水账。全年亩均灌溉用水预计减少50m3,节水28%。四是企业经营效益账。企业收入来源主要有水费、农资销售、农业服务、参与灌区改造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扣除电费、人工成本、骨干工程维护费后,亩均收益29元。五是政府财政支出账。改革前政府每年投入骨干渠道维护费用180万元,改革后政府奖补资金每年支出215万元,通过收取国企大户骨干水费,实际支出有所减少。六是生态效益账。改革后,使用水溶肥,每年肥料使用量亩均减少60公斤,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推广节水灌溉,每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约700万m3

南水北调发挥央企作用 助力现代灌区建设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水网水务投资有限公司是南水北调集团全资子公司,在资金回报路径、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实践探索,落地了辽宁辽阳灌区、安徽淠史杭灌区金安先导区等项目,不断积累经验,助力灌区现代化建设。

  一、以改革小切口,推动灌区大发展。辽宁辽阳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正在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总投资9406万元,其中政府投资5326万元,资金缺口4080万元。经多轮磋商,2023年11月,南水北调与辽阳市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协议。一是推动灌区管理机构改革。经充分征求职工意愿,把原有的灌区管理事业单位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作为事业单位,编制减半;另一部分改组为企业,由南水北调控股,成为央企三级公司,承担运营管理任务。辽阳灌区管理单位原有职工34人,经双向选择,有17人主动放弃事业编制,加入企业,换个身份继续管理灌区。二是打造管养分离升级版。把灌区建设、资金筹集、运营管理及监督考核等职能在政企之间从物理层面分离开来,灌区建设仍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但资金缺口部分,通过30年特许经营权转让,由南水北调一次性出资。灌区管理运营由企业负责,通过效率提升、价值创造获取稳定运营收益。经过半年的实际运行,管理效率和精细化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灌溉收费面积显著增加,水费收缴率提升7个百分点。三是成立现代灌区管理实验室。南水北调在组建灌区管理公司的同时,依托辽阳灌区现代化试点项目,同步成立现代灌区管理实验室。辽宁省水利厅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现代灌区管理实验室建设,把省内有关灌区建设管理、节水能力建设等研究任务委托管理实验室完成。以管理实验室为平台,与中国农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开展合作,已开展“提升灌溉水肥耦合与利用效率”等3项科研课题。

  二、以协同增收益,实现资金总平衡。去年以来,南水北调参与实施淠史杭灌区金安先导区项目,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淠史杭灌区金安区全域80万亩灌区现代化建设,该项目分两期实施,第一期实施30万亩。主要思路是:在政府层面实行“水、农、财”融合,统筹推进项目立项审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土地流转和新增耕地指标交易,把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灌区现代化建设内容统一实施,落实精准补贴资金并列入政府中长期财政预算。在企业层面实施“投、建、营”一体,南水北调拟联合国内相关产业龙头企业组建联合体,与地方企业、集体组织、种粮大户一道,以股权合作为纽带,上、中、下游产业链统筹协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分享建设利润、改善种植条件、获取水费收入等综合措施,实现项目建设运营全周期资金总体平衡。

作者:    责编: 瑶薇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