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2023年第6期(总第6期)

【字体:      】     打印     2023-10-12 14:2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按语:2023年9月19日,水利部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召开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现场调度会,朱程清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现场调度了第一批试点工作进展,交流典型经验做法,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部署。21个试点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现场会精神,紧紧扭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加快推进政策供给体系建立,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局良好。

水利部召开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现场调度会

  9月19日,水利部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召开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现场调度会。水利部副部长朱程清出席并讲话,江苏省副省长夏心旻出席并致辞。会议现场调度了第一批试点工作进展,交流典型经验做法,督促加快试点进度,研究部署下一步试点工作。

  朱程清指出,组织开展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进一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现代化灌区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水利部党组确定的深化水利改革重点任务。试点工作启动以来,21个试点深入贯彻落实云南现场会精神,紧紧扭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牛鼻子”,建立健全政策供给体系,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入金融和社会资本,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开局良好。

  朱程清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把准试点方向,抓住改革关键精准发力,切实增强试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要认真落实“先建机制、后建工程”要求,针对不同灌区特点,加快建立各具特色的政策供给体系。要加快创新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两手发力”力度,综合运用购买服务、特许经营、金融优惠等措施,统筹整合各种优势资源,保障社会资本合理收益,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灌区建设运营。要锚定建成“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目标,加快推进试点建设。

  朱程清要求,要坚持高位推动,进一步压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协同发力,保障各项机制落地见效。要坚持清单管理,进一步细化明确任务台账。坚持抓点到底,强化跟踪指导,加强“部、流域、省、试点”四级联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推动解决。要坚持以点带面,加强总结宣传,充分发挥全国试点辐射带动作用,齐心协力打造改革样板。

  会上,江苏姜堰区等6个试点单位、4个试点省份水利厅、两个流域机构作交流发言。与会代表考察了姜堰区现代化灌区建设,家庭农场、用水户协会、社会资本参与现代化灌区建设管护,灌区信息化建设等。水利部有关司局、直属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各流域管理机构、第一批试点所在省(自治区)水利厅有关负责人,第一批试点单位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江苏姜堰区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以现代化灌区建设绘就幸福姜堰画卷

  近年来,姜堰区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擦亮“美丽灌区、幸福姜堰”品牌,奋力打造平原水网丰水地区、粮食作物为主、提水灌溉为主的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全国样板。

  一、构建“四主”工作格局,推动水价改革深化。一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将现代化灌区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成立领导小组、召开调度会议、制定试点方案,统筹13.07亿元用于灌区建设,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于建设和奖补。二是激发“公司主建”动能。探索构建“资源换资本”的收益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2018年以来农水公司累计投资2.64亿元参与灌区改造工程。三是用足“协会主管”优势。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维护、收费职能,全区13个镇街、264个村实现协会全覆盖,梁徐街道、顾高镇、白米镇、张甸镇先后获评全国农民用水合作示范组织。四是落实“农场主营”责任。建立大户制经营管理模式,将田间灌排设施的日常运行、维修保养责任移交农场主,全区骨干工程配套率、完好率均达90%以上。

  二、创新“四精”改革措施,推动良性运行升级。一是实施精准定价。分类确定水价政府指导价格,确保粮食作物水价总体达到运维成本,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水价高于运维成本。二是实施精准配水。将用水计划按照“水利局—灌区—镇级协会—村级分会—电灌站”体系向下四级分解,超定额实行阶梯累进加价。三是实施精准计量。投资1700万元开发智慧灌区系统“一张图”,实现实时监测、统一管理、精准计量,智慧灌区建设入选水利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典型案例。四是实施精准奖补。对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定额内用水进行定向补贴,对实际产生节水量且按规定缴纳水费的实行精准奖励。

  三、坚持“四融”系统治理,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一是融入生产。建成高标准农田51.83万亩、占比92.17%,小麦示范田单产685.9公斤、全省第一。二是融合生态。推进水肥药一体化灌溉,化肥农药使用量每年下降0.5%以上,万元GDP用水量比2020年下降10%。三是融进生活。将灌区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特色田园乡村相结合,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镇村11家、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家。四是融通人文。深度发掘单塘河新石器遗址文化、革命河红色文化等本土文化,打造滨水走廊、水情教育基地等水文化景点,彰显水乡文脉和水韵文化。

宁夏利通区创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新机制

打造现代化灌区试点县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利通区探索建立“机制创新+工程提升”建设新模式,创新“投、建、管、服”运行新机制,奋力推进“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现代化灌区建设,改革效益逐渐凸显。

  一、高点谋划、高位推进,凝聚改革合力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厅厅长调研指导试点工作,安排专人包抓督导、挂图作战。成立以区委书记、区长为双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高位推进。区委改革办召开专题推进会2次,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改革领导专班对改革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及时指导各单位严格落实各项措施。

  二、创新机制、全面深化,协同推进改革

  (一)调整末级渠系农业水价,执行运行维护成本水价。自流灌区末级渠系水价由3.05分/立方米调整为7.1分/立方米;扁担沟扬水灌区末级渠系水价由7.5-13.5分/立方米调整为15-59分/立方米;灌区全面执行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和阶梯水价等制度,发挥水价杠杆作用,有效破解了群众参与改革积极性不高、节水意识不强的问题。

  (二)建立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激发节水各环节动力。对于粮食生产用水量不超定额的用水户,经核实后依据考核结果予以补助,补助标准为5元/亩。实际用水量低于计划用水指标的,按3分/立方米兑现节水奖励资金,其中奖励用水户1/3,服务组织1/3,服务人员1/3,激活了供水各环节节水动力。

  (三)改革基层水利服务组织,落实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组建14家灌溉服务专业合作社,制定管理章程,出台考核细则,全面推行“管理处+水务局+项目公司+合作社+农户”灌区涉水事务物业化新模式,发挥政府、市场及群管组织的水费收缴、灌溉管理、矛盾化解、工程维护、用水权收储和交易等作用,有效解决了收费混乱、监管缺失问题。

  (四)开展农业用水权改革,推动灌区农业节水增效。按照“总量控制、定额分配、灵活调度”的原则,将农业用水权精准确权至村委会及种植大户,确权农业用水量2.84亿立方米,颁发农业用水权证130本。建立用水权收储交易风险防范机制,2023年灌区开展年度用水权交易7笔,交易量410.5万立方米,交易金额86.21万元。有效破解了权属不清、用水粗放的现象,激活了用水权交易市场活力,用水户节水效益显著。

  三、紧盯问题、补齐短板,推进灌区工程现代化

  规划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渠道及量测水设施提升改造、数字孪生及信息化工程、扬水灌区调蓄水库等4项工程,概算投资9.4亿元。2023年度计划投资3.07亿元,主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3.61万亩,新建125万立方米调蓄水池1座,安装测控一体化闸门140套,建设调蓄水池连通工程1处,建设信息中心1座,实现“合作社—水务局—管理处—水利厅”四级网络全覆盖。

  四、两手发力、创新融资,开展灌区市场化服务

  利通区与项目公司(5家国资公司和民营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签订现代化灌区建设项目特许经营协议。项目公司建立了“政府+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平台,打造全域“投、建、管、服”现代化灌区建管市场化新机制,全面提升工程建设和管理水平。

浙江上塘河灌区全面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

  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上塘河灌区以四个“+”持续推进试点工作,阶段性成效逐步显现。

  一、以“专班+计划”形式推进工作。海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试点工作并列入市委改革议题,成立由市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发改、财政、水利、农业等部门专题研究与推进。水利局组建工作专班,选定人员,挂图作战,科学制定工作计划,精心编制台账,抓实抓细工作落实。积极参加水利部、水利厅举办的专题培训班及会议,多次进行交流发言,中国水利报等媒体载文报道改革工作,中央电视台到上塘河灌区拍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二、以“水费+基金”方式建立机制。灌区会同相关单位深入基层开展调研,破解水费收缴难题。联合发改局出台《关于更新核定海宁市农业水价的通知》,重点探索建立灌区水价改革基金,统筹、归集各类资金,形成水价改革基金,专项用于灌区骨干工程和末级渠系维修养护、节水奖励、统交电费等支出,出台《海宁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上塘河灌区基金管理办法》。经初步测算,2024年基金将达1000万元,为实现灌区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运行管护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工程+数字”样式打造特色。以2021-2022年上塘河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为基础,统筹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灌溉机埠更新改造项目、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计划投资3.42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2.84亿元。灌区灌排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具备迈向现代化灌区的基础。同时,依托良好的硬件条件,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名单,项目计划投资2246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790万,初步搭建具备灌溉和防汛调度模拟计算能力的数字孪生“新平台”。同时,灌区着力打造多个特色亮点,标准化管理迈向3.0时代,全省首创灌区实训中心,建成灌溉试验站,与中国水科院、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水利水电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打通基层管护人员培训的“最后一公里”,2023年累计开展基层管护人员培训4期,参训300余人。

  四、以“灌区+保险”模式创新管养。按照投融资创新要求,引入社会资本(保险资本)参与灌区农田水利设施维修养护。目前灌区内的丁桥镇已与太平洋财险签订农田水利保险+服务框架合作协议。该险种包括放水员意外、泵站财产、水利设施维修养护、水利设施运行管护等,镇村可以根据实际自由搭配投保。以丁桥镇为例,全镇共6个村、37座泵站,选择前三项险种,每年投保总保费15万元,赔付额度最高达1100万,并且该保费可以全额申请使用水价改革基金支付,保险公司除承担可能发生的意外险和财产险理赔外,还按相关标准支付水利设施的日常维修养护等费用,初步建立起保险+物业的管护新模式。

山东省以点带面 统筹发力

争创全国粮食产区改革示范区

  山东省是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多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今年以来,山东省紧抓重大机遇,强力改革攻坚,协同推进水利部和省级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努力打造全国粮食主产区改革示范区。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将试点任务写入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文件,5月26日召开的全省水网会议要求两处水利部试点大胆探索实践,努力早出成果。省水利厅与德州市政府联合成立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组长,多次实地调研指导。省市县三级联动,建立专家分片指导机制,每周开展现场调研督导。

  二、坚持机制先行,完成水价调整。通过完善水价、奖补、水权交易等机制,夯实改革基础。齐河县将粮食作物水价由0.17元/m3调整至运行维护成本0.32元/m3,提价部分由财政补贴,后续随着工程效益发挥逐步退出。宁津县核定泵站和井灌区粮食作物水价为0.38元/m3和0.46元/m3,将水权发证到村、确权到户,积极推进水权交易,已实现交易收益34.9万元。

  三、坚持分类施策,健全管护机制。宁津县、齐河县豆腐窝灌区骨干工程由县灌区管理中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专业公司实行物业化管护。在规模化种植区域,田间工程由国企或种植大户自行管理;在分散种植区域,齐河县采用“公司+村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管护,后期逐步实现对灌区田间工程统管,宁津县由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管护。

  四、坚持因地制宜,引入社会资本。齐河县引入社会资本4000万元建设高效节水和计量设施,通过发展管灌和滴灌、精准计量、物业化管理等措施,实现节水节肥,增产增收;国企和大户扩大规模化经营5.5万亩。宁津县国企融资9.1亿元提升改造灌排设施,鼓励农户采购喷灌、滴灌设备,政府给予补贴。

  五、坚持数字赋能,建设现代化灌区。省财政投入1000万元对4处数字孪生先行先试试点灌区给予支持,安排480万元建设省级灌区运行管理系统。齐河县豆腐窝灌区三年改造任务一年完成,投资3400万元建设数字孪生灌区,已完成数字孪生平台开发,提升改造测控设施440套。宁津县投资1000万元,开展监测计量体系、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管理平台。

  六、坚持协同推进,开展省级试点。确定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基础好的4个县(区)和3个灌区作为第一批省级试点,试点实施方案由市水利部门联合县级人民政府批复。

四川省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激活现代化灌区建设新动力

  四川省水利厅全面贯彻落实李国英部长在全国现场会上的讲话精神,坚持两手发力、试点示范,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

  一、坚持两手发力,全力保障眉山市东坡区试点

  强化责任落实,统筹要素保障,有力推动眉山市东坡区试点工作。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抓住东坡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首提地的独有机遇,争取发改、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支持,落实财政投入8.38亿元,夯实试点基础。二是盘活存量资产。推动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水利投入的实施意见》,支持东坡区将区域内水库和大中型灌区区管工程等水利资产,注入水利主导的国有公司,融资到位8.07亿元。三是激活社会资本。用好东坡区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采取特许经营引入社会资本,试行“平台公司+村集体+企业”模式,强化工程管护。

  二、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发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牵引作用,带动用水权改革协调跟进,推进改革重点任务落地落实。一是分配农业水权。建立农业水权制度,初步形成灌区水权初始分配“七步工作法”,并在2021-2022年全省实施的19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中全面试行。二是明确管护主体。落实工程建设和管护机制,明晰灌区渠系管理分界断面,推行灌区国管骨干工程专业化管理和群管末级渠系村民自治,压实管护责任。三是严格用水控制。提高农业供水效率和效益,运用灌区“一张图”成果,以行政村为边界,统一划分灌区农业用水单元和计量供水单元,总量控制、计量到村,以地配水、定额管理。四是分担核定水价。用好财政精准奖补政策,坚持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骨干工程运维成本通过收缴水费和其它经营收入解决,不足部分财政补助;末级渠系通过村级公共服务经费、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受益群众投工筹劳分摊等方式统筹解决,确保核定农业水价落地可行。

  三、坚持示范引领,切实抓好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

  对标试点任务,坚持点面结合,加快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一是扩大试点范围。加快提炼并积极推广眉山市东坡区试点经验,指导都江堰灌区中江灌域、河口灌区、马耳岩水库中型灌区改革实践,带动四川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不断实现新突破。二是坚持先建机制。同步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明确未完成改革验收的中型灌区在建项目不予验收、新增项目不予入库,以项目促改革,以改革促管理。三是优化推进模式。按照“一次审批、一次招标,分年度安排资金、分年度实施”的模式,科学推进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对未落实地方自筹资金或进度滞后的,调减甚至停止安排2024年度省级补助资金,倒逼项目灌区比学赶超。

作者:    责编: 瑶薇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