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2024年第1期(总第10期)
按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工作是水利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一项关键性措施,经过一年来的试点建设,目前已经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积累了一些经验做法。前期,云南等地的经验做法已印发各地学习,在此基础上,现将四川省、江西省、山东省宁津县的经验做法汇编,供各地借鉴参考。
四川深化改革成效建设现代化灌区
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以灌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围绕保障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全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
一、强化机制运用,推动水价改革成效持续释放
四川省累计改革实施面积4100万亩、累计改革验收面积3666万亩,分别占改革总任务的100%、89%。
一是明晰农业水权。在全国率先完成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引大济岷工程用水权配置关系全面厘清,安宁河流域水权全面分配到县到用途,构建557个水资源管控单元,流域区域水量分配路径基本形成。严格用水管理,运用灌区“一张图”成果,以行政村为边界,统一供水计量单元、水权划分单元、灌区渠系国管群管分界的划分,把灌区计量单元分配水量作为节奖超罚的重要依据。
二是分担核定水价。积极稳妥做好水价调整工作,全省大中型灌区终端平均执行农业水价0.139元/方,小型灌区平均执行农业水价0.129元/方,均已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推行灌区国管骨干工程专业化管理和群管末级渠系村民自治,建立政府与用户合理分担供水成本的水价形成机制,通过价格杠杆和财政补贴同步发力,有力促进工程良性运行。
三是激活市场活力。鼓励用水户在满足区域内农业用水前提下,推行节余水量跨区域、跨行业转让交易,通过以工补农、以经补农,促进以水养水。2022年以来,四川完成水权交易155宗,交易水量5211万方,交易金额2586万元,水权交易实现从无到有、从多点到多维的转变。2023年11月,四川与宁夏完成黄河流域区域水权跨省首单交易,开创全国跨省区域水权交易先河。
二、聚焦基础建设,推动灌区现代化建管升级
一是以项目建设完善灌溉网络。巩固提升已完成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19个中型灌区项目,扎实推进已开工的6个大型灌区和27个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抢抓1万亿增发国债项目机遇,加快组织实施253亿元新增国债水利项目,其中纳入国债水利项目清单的60个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和16个小型灌区新建项目,总投资82.29亿元,安排国债资金59.31亿元。
二是以管理增效提升灌溉水平。总结推广省直大型灌区“省牵头、市参与,一体化、增质效”为原则的一体化改革经验,市管灌区和县管灌区同步推进与上级水网联通,积极推进水源、骨干、田间的灌区一体化管理。理顺灌区分级管理,提升灌区水资源统一调配能力。依托灌区“一张图”,统一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共享水文、气象、水资源等平台数据,逐步实现一县一灌区平台统一管理。
三是以数字孪生赋能灌区建设。大力推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累计投入3.29亿元,建成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武引灌区调度中心、升钟灌区信息化管理平台等,逐步实现省直大型灌区全域数据共享共用、信息互联互通。都江堰灌区纳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名单,其数字孪生“智水”方案入选四川数实融合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三、坚持因地制宜,推动东坡试点建设攻坚克难
一是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力支持东坡区成功争取国有公司融资贷款资金1.65亿元,同步推进都江堰灌区金花支渠及蟆颐堰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项目,整治灌排渠道81.38公里,改善灌面10.96万亩,恢复灌面1.36万亩。开展蟆颐堰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示范引领建设,补齐计量设施,搭建东坡区数字孪生灌区技术平台。在山丘区积极推行以山坪塘、小型水库为水源,敷设管道集中远程供水的模式,解决东坡区山丘经济作物面积1.62万亩的灌溉问题。
二是保障水利工程良性管护。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财政奖补办法,鼓励粮食生产,对粮食生产定额内水费全额补贴、节约用水进行奖励、超定额水费累进加价收取。落实“以经补粮”,对经济作物执行“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推动东坡区38.5万亩柑橘水费收益用于灌区运行维护。利用国有水务平台公司开展特许经营和管养分离,推行水利工程运行维护专业化、物业式管护模式。
三是破解水利工程建管投融资难题。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加大水利投入的实施意见》,规范引导东坡区将水库、山坪塘等水利资产注入国有平台公司产权抵押贷款,计划融资19.3亿元,已到位8.07亿元,用于灌区现代化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引入国有公司开展东坡区试点工作,鼓励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股经营,并参与水利工程“投建管运”,同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
江西省紧扣“三步四相” 持续发力
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走深走实
近年来,江西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意见》文件要求,稳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分“探索、实践、巩固”三步,“县域改革与灌区改革相并重、分类推进与分批推进相结合、机制建设与机制运行相协调、创新示范与模式推广相促进”四相,走出了一条适合江西的改革之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江西经验。
一、高位统筹,全面谋划,扎实搭起改革“四梁八柱”
一是高站位推动实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省级以改革联席会议为依托,推进解决改革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市、县以领导小组为统领,落实改革各项具体事项。
二是高规格强化保障。利用水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灌区管理等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帮扶“百人团”,研究改革政策,同时为基层政府提供技术支持,确保改革实施一以贯之,不偏不离。
三是高起点绘就蓝图。在印发《江西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验收办法》的基础上,创新性提出改革验收前必须开展技术评估,并编制《江西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技术评估指南(试行)》,很好的保障了改革工作的规范性、体制机制的操作性和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二、瞄定目标,聚焦机制,擘画江西特色“改革路径”
一是创新工程运行管护机制。推行集约化、专业化和维修养护物业化、市场化的工程管护,实行日常管护和工程维修互补,健全管护制度,保障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管”。
二是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实行“一县一价”、“一区一价”的农业水价定价模式,通过缴补配套、自主使用的水费收取方式破解南方水费收取难题。
三是落实精准补贴机制。提出“水费+精准补贴”的管护经费“筹措”模式,水费收缴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全省已有80%的县将精准补贴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真正做到农田水利工程“有钱管”。
四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机制。以县域为单元,按“取、分、配、用”四级计量体系开展计量设施建设;以灌区为单元,按照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要求,划分农业用水水权,制定用水计划,理顺了用水管水事项。
三、硬核宣传,分层培训,改革成果呈现“百花齐放 ”
一是专题展示。采取多种形式渲染改革氛围、宣传改革理念、宣贯改革理论,以省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科创楼成果展、《图说江西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画册和部分典型县宣传展示中心等宣贯为主,辅以视频、标语、新闻报导等,全方位推广改革经验。
二是全员培训。在全省范围内从面上推进到具体操作,分批次、分阶段开展培训,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相关改革人员,不断提升改革队伍的认知能力,全面夯实了改革推进的理论基础。
三是深挖典型。在全省范围内倾力打造了一批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又立得住、叫得响的可视化品牌,诸如“宜黄方案、广昌实践、新干经验、信州做法、赣抚模式”形成独特影响力,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并不断创新,呈现出“百花齐放”且具有南方特色的江西经验。
四、资金带动,双考驱动,助推改革任务“蹄疾步稳”
一是强化资金保障。在中央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每年拔付改革专项资金4000万元,2023年增加至7000多万元,通过重点倾斜到逐步平均分配,鼓励引导各地加快推进改革,落实精准补贴资金。据统计,2023年全省已撬动县本级财政资金近6亿元,各地也由“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精准补贴向纳入财政预算转变,资金带动成效显著。
二是倒逼责任落实。江西省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纳入国家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改革年度考核任务与两项考核同步要求,同步落实,并建立了考核结果与相关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双考驱动在改革推进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
五、围绕重点,深化改革,着力推进改革“见行见效”
一是全面展开试点。以水利部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为契机,江西省同步选取了13个县和灌区展开试点,13个省级试点灌区项目在中央资金计划未下达的情况下,落实资金先行开工建设,形成“要争资争项必须早干先干”的新模式。
二是实现有效衔接。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推进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攻坚行动方案(2023-2025年)》,重点解决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2022年江西省遭遇61年来最严重干旱,但早稻、夏粮仍喜获丰收,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助力抗旱下,共增产粮食1亿斤,打赢了2022年的抗旱保粮战。
三是夯实灌溉基础。今年来,全省大中型灌区新增供水能力2.86亿立方米,新增改善恢复灌溉面积近3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00余万亩,年产量在220亿斤以上,为保障粮食安全、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山东宁津县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打造缺水地区的节水型灌区
宁津县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引黄灌区最末梢,全市三大干流无一流经,是资源性缺水地区、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是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改革后,全县年均节水量1500万方、亩年均节水20方,亩次灌溉成本下降20%以上、每年可减少农业水费支出732万元。
一、聚焦资源稀缺,健全农业灌溉水价形成机制
一是科学核算水价。农业供水价格全部达到了运行维护成本水平,改革面积覆盖率达到了100%。农业供水终端水价由县级以上骨干工程、乡镇末级渠系、田间工程三部分供水成本构成,制定粮食作物运行维护成本用水价格泵站灌区0.38元/方、浅井灌区 0.46元/方、深井灌区0.59元/方。
二是制定分类水价。考虑农业产业发展,区别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养殖业等用水类型,粮食作物用水价格实行浅井灌区0.46元/方,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用水价格实行浅井灌区0.89元/方,以分类水价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是推行分档水价。按照用水类型核定灌溉定额,以粮食作物为例,水权以内按照“基本水价”收取水费;超出水权未达到灌溉定额按照“基本水价+水权交易费”收取水费。超过灌溉定额后,实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有力推动群众从“要我节水”向“我要节水”转变。
二、聚焦合理利用,健全农业灌溉水权分配机制
一是推进全域水权分配。出台《宁津县水权水市场建设实施方案》,将1.5亿方水权总量分配农业,按照“区域分配”原则,将用水量分配到各乡镇,其中各乡镇政府预留总量的10%,其余90%按种植面积分解到用水主体,分配到农户手中的水权每亩约190方,实现水权确权到户、发证到村。
二是建立水权交易制度。成立县级水权交易管理中心,制定《宁津县水权交易管理试行办法》,完善取水论证许可审批制度、水权生态补偿制度、水权水市场监管制度等。
三是健全水权交易平台。建成集水权分配、水权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水权”交易平台,规范农业用水交易范围、条件和方式,鼓励支持乡镇与用水户、种植大户开展水权交易,真正使水权“看得见、抓得着、可转让”。目前,第一轮水权确权期限5年已满,水权优化调整已完成并全部换发电子水权证,实现农业水权交易全县域覆盖。
三、聚焦群众节水,健全农业灌溉节水奖补机制
一是建立奖补长效机制。出台《宁津县农业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实施办法》,针对村级管护主体、种粮大户等,采取年内用水补贴的方式进行;节水奖励针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采取年内剩余水权回购的方式进行。构建“水权交易+超定额累进加价+上级财政奖补资金”多方奖补体系,用于工程运维和节水奖励。
二是严格兑现奖补资金。补贴和奖励标准按年度和灌溉亩次动态调整,实行全县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一发放。在县经济开发区推进节水型园区建设,对节水企业进行资金奖补。目前已累计发放奖补资金131万余元,实现年均节水20方/亩。
三是发挥奖补激励作用。以实施引黄灌区节水工程为主体,大力推广“机井+射频器+低压管道+给水栓”灌溉模式,将灌溉水利用率由0.65提升至0.85,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1万亩,奖补资金惠及85%村庄、77%农户,极大调动了用水主体节水积极性。
四、聚焦工程管护,健全农业灌溉运行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三级管护。出台管护办法,建立三级管理机制。成立县级灌区管理中心,负责全县引黄灌区内骨干工程、测水量水设施实施管理;对乡镇范围内的末级渠系,由乡镇实施管理;对农田灌溉工程可由乡镇授权给村集体或合作社、协会管理。
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对灌区内已建工程全部明晰产权和使用权,明确管护主体,签订管护协议,建立管护台账,切实做到“一镇一台账、一村一清单”。
三是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落实管护资金,县级骨干工程由县财政落实管护资金、乡镇末级渠系由乡镇政府落实管护资金、农田灌溉工程由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资金,充足管护资金保障水利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五、聚焦优质高效,夯实工程基础
一是全面完善计量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机井智能电表、采用水电双控计量系统、安装泵站计量水表等,实现按方计量、以电折水计量、用水实时监控。同时,在全县每个乡镇选取两个有代表性的村庄安装水电双控计量设备,精准测定水电转换系数,有效减少误差。目前,已安装水电双控设备313套,智能电表2483台,更新升级射频器2033台、管理机91台。
二是全面推广节水设施建设。推广应用各类农业节水技术措施,实现农业用水精细化管理。使用小畦快灌技术,改大畦为小畦,田畦变窄变短,水流更快,每亩次节水约5方左右。在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植的组织中推广卷盘式喷灌机、半固定式喷灌机等节水设备,每亩次实际用水40—50方,比传统灌溉亩次节水7—10方。
三是全面健全信息平台建设。建设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信息管理平台,全部计量设备和信息终端与平台连接,平台具备适时监控、信息录入、数据上传、统计分析、水权交易、超定额累进加价等功能,真正实现用水计量到户,达到总量控制和分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