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水电工作简报2024年第2期(总第11期)
按语: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近年来,水利部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全面推进农村水利水电标准化管理工作,指导各地开展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及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加快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2023年,各流域管理机构和有关单位通过材料审核、专家打分、现场抽查等方式进行赋分,河北省石津灌区等21处大中型灌区、江苏省高港泵站等16处大中型灌排泵站以及河北省正定县正定水厂等80处农村供水工程通过了水利部标准化管理评价;新增了564座安全生产标准化电站,累计创建达5264座,农村水利水电标准化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部分典型经验做法进行摘编,供各地借鉴参考。
黄河之滨铸鲁西命脉 标准管理树位山标杆
山东聊城位山灌区是全国第五大、山东省最大灌区。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518万亩,灌区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39亿公斤以上,灌区通过引黄供水有力保障聊城粮食“二十一连丰”,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位山灌区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明确“管理新标杆、服务新形象”总要求,加强工程现代化改造,健全制度体系,以点带面推进灌区全域管理水平提升,走出一条标准化管理“位山路径”。
一是安全“五实”稳治水保障。建立了规章制度137个、标准规范41项、流程图表158个的制度体系。强化责任体系、制度建设、预警防范、设施标识、宣传引导的落实。对灌区骨干渠道及37座重要水工建筑物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分类制定防控措施,台账式动态管理。实行项目驻点监管,加密设置2000余处警示标识,组建55人水旱灾害防御队伍、60人防汛抗旱青年突击队,每年开展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应急演练500余人次,确保安全生产多年零事故。
二是工程“六化”强建管长效。推进工程标牌标识统一化、制度流程规范化、岗位实操标准化、日常管理网格化、运行监管智能化、安全稳定长效化,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一网统管”灌区市管近300公里的干渠岸线、近千座水工建筑物,岸线网格员线上线下年均巡检2000余人次。推行“水政+基层站所+引黄派出所”的常态联合执法,与市检察院、市法院构建司法协作机制,共同维护渠畅、岸绿、景美。2023年处理涉水违法事件6起,建成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标杆景区。
三是供水“六优”提综合效益。持续优化量水测水、配水调水、节约用水、管理手段、科学试验、服务保障等措施,强化合同供水、预交水费,采取流量包段、责任到所、早引抢蓄、轮灌续灌、错峰调蓄等手段,不断提高供水综合效益。压实供水监管责任,干支渠计量率100%,成立15个灌溉服务队,深入田间引导群众科学灌溉、节水灌溉,实现供水到哪里、监管和节水就到哪里,年均节水6000万立方米。
四是数字“六强”添智慧之翼。以增强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系统融合、平台功能、业务应用、网络安全为抓手,织密“天空地”物联感知网,将40多年长序列历史数据纳入孪生平台,支撑知识库和模型运用,推进配水调度“四预”、工程巡检智能、司法协作便捷、管理科学标准,构建管用实用好用的数字孪生灌区平台。
五是“五聚”一体燃组织活力。坚持在党建引领、健全组织、建强队伍、深化教育、深耕文化五个方面聚力,打造“旗聚‘位’来 水润民心”党建品牌。常态开展灌区大讲堂、理论宣讲、科(站所)负责人擂台赛等活动,年均培训1000余人次,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建成位山灌区历史陈列馆和20余处文化广场,弘扬黄河文化,成为山东省水情教育基地。通过余土处置、堤防承包等多种经营,年均创收500多万元,补充维修养护经费;改造提升工程、办公区域视觉风貌,改善职工办公生活条件,基层15个站所全部建为温馨职工之家,职工幸福感和获得感持续增强。
标准化管理让青铜峡古灌区焕新姿
宁夏青铜峡灌区已有2000多年灌溉历史,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灌区位于宁夏北部银川平原,现有干支渠4077公里,渠系建筑物5400多座,调蓄水池300多座,骨干渠道砌护率79%,有效灌溉面积516万亩,是宁夏主要粮食产区,2023年粮食产量16.36亿公斤,在全区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青铜峡灌区以工程安全、持续、高效运行为目标,不断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让这一古老灌区在新时代焕发新姿彩。
一是优化组织管理激发干事活力。积极探索“事企分开”“管养分离”“撤段并所”等方式,完成17家自管公司“企业脱钩”,精简了管理机构。新建、修订制度565余项、废止制度355项,建立“事—岗—人”全方位管理体系,健全工作标准,明确细化岗位责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技能竞赛”“大师工作室”等多种形式,推行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正向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专业素养。
二是创新工程管理夯实水利基础。近年来通过现代化改造工程,砌护改造渠道67.52公里,改善灌溉面积170万亩;完成1137公里渠道管理范围划界。建立工程管理名录库,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登记造册,对主要水工建筑物、机电设备一对一设置二维码,进行数字化管理。通过加强管理,灌区老化工程设施逐步改善,工程效益得到持续发挥,工程供水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三是精细供用水管理提升用水效率。健全完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落实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规范供用水行为,组建基层水管组织75个,落实水管人员1366人,解决田间水利设施“最后一公里”管理问题,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8;建立健全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水管人员工资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利通区被水利部列入全国10个深化农业水价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之一。
四是升级信息化管理赋能数字灌区。配套测控一体化闸门3603套,在泵站、引水口、水闸等重要节点安装水位、水量、视频监控自动化设施设备。建立水量调度、工程管护、安全生产、水费收缴等信息化管理平台,基本实现远程控制、远程监测、统计报表、视频监控四大基础功能。通过数字孪生平台,灌区管理由“人工管理”向“智慧管控”转变。
人民胜利渠灌区标准化管理显成效
河南省人民胜利渠位于豫北平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自流引黄灌溉工程,1952年4月建成通水。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8.8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18.3万亩,受益地区包括新乡、焦作、安阳三市的11个县市(区),年均粮食产量8.9亿公斤。70多年来共引(供)水400多亿立方米,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水利支撑。近年来,灌区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效益持续发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构建标准体系,管理有据可依。编制完成灌区标准化管理手册,对涉及灌区水利工程管理、安全管理、供用水管理等18个主要业务、78项具体事务,明确了管理主体、责任、业务流程、管理标准和养护标准,为实施全流程闭环管理和全过程标准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强化工程维护,发挥工程实效。完成投资3.81亿元,对170.2公里骨干渠道、395座建筑物进行现代化改造,骨干工程配套率和设备完好率明显提高,灌区干渠以上衬砌率达到92%,恢复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1万亩,新增粮食产能3610万公斤,新增节水能力1632万立方米。年均投入资金155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550万元,自筹资金1000万元,对灌区骨干工程进行维修养护。推进灌区骨干渠道纳入地方政府河长制管理,改善沿渠生态环境。
三是落实安全责任,确保风险可控。制订《安全管理手册》,印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有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33人,均持证上岗,年均培训300余人次。全面排查分析危险区域数据,确定风险点共133处,对工作场所类11项、生产流程类2项以及环境污染类3项共计16类Ⅳ级危险源实施分级管控;同社会专业队伍合作签订《工程抢险暨防汛抗旱应急救援协议》,应急保障可靠。灌区取得“水利部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单位”称号并保持至今。
四是加强经济管理,发挥综合效益。自筹资金2300万元建设移动泵站、固定泵站、开挖第二引水渠,解决灌区引水难问题,近年来年均引水量3.3亿立方米,基本满足了灌区农业、非农用水需求。3次调整供水价格,对量测水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促进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修订完善经济目标考评制度,促进水费及时到位,为灌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是借力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灌区。投资1200万元,建设灌区信息化暨防汛抗旱指挥调度系统,依托此平台,先后开发建设了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筹措资金4980万元,积极推进数字孪生人民胜利渠灌区建设,增强了灌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和用水过程精细化管理水平。
高邮灌区多措并举推进标准化管理
高邮灌区地处江苏省中部里下河地区,位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段,1958年建成运行。灌区以京杭大运河为供水水源,通过沿运的8座引水渠首实行自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50.46万亩,年均粮食总产量4.5亿公斤。随着标准化管理工作持续开展,高邮灌区骨干渠系建筑物完好率达80%以上;灌溉保证率达90%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升至0.615,年减少引输水量约6000万立方米。
一是组织管理方面,以管理高效为目标,构建现代化管理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灌区管理制度办法80项、标准规范46项、技术图表55项,确保灌区管理有章可循。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管理高效的灌区管理体制,优化管理岗位与人员配置。积极推行管养分离新模式,成立农民用水专业合作社,形成政府有监督、运维有队伍、管理有人员的长效工程管护体系。
二是安全管理方面,以责任落实为核心,织密安全生产责任网。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成立专职领导机构,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42份,组织安全培训12次,层层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15项,开展防汛、消防等各类应急演练10次,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增强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每年灌前和灌后针对沿运闸洞、骨干建筑物、补水泵站等重点部位,开展日常和专项安全生产检查,确保汛期与灌溉期供用水安全。
三是工程管理方面,以建设管理为重点,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十四五”灌区现代化改造,完成后将改善灌溉面积26.27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0.45亿公斤。制作安装各类导向、解释、警示、服务性的标识共230处,实现188处骨干渠系及建筑物二维码全覆盖,基本信息、灌溉用水周期表等情况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即可知晓。
四是农业节水与供水管理方面,以用水早知道服务品牌为核心,促进灌区节水增效。探索打造以“集约调水、按需配水、定时供水、制度节水”灌溉管理制度为核心的“用水早知道”为民服务品牌,实现农户用水早知道,农事作业早安排。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围绕农业用水水权分配、测算核定农业水价、配套安装供水计量设施、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等内容,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五是信息化管理方面,以实际需求为导向,推进数字孪生灌区改革创新。建成调度中心站1处、分中心站3处,闸门远程控制站42处,视频监控站68处,各类水量计量点153处。完成南关干渠全线17.5公里及3座骨干建筑物L3级数据底板。建成包含优化配水调度模型、可视化模型的模型平台和灌区用水调度预案、业务规则的知识平台,全面提升科学决策水平。
六是经济管理方面,以制度规范为准则,保障灌区稳定运行。健全各项财务和资产管理制度,开展常态化财务管理风险排查,完善财务管理长效监督机制,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灌区经费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两费”落实率达100%,促进灌区良性、可持续发展。规范基层用水组织水费收缴,水费收缴率达95%以上,为灌区稳定运行提供有效保障。
湖北多位一体 多元联动
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
湖北省认真落实《水利部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的通知》,锚定目标、凝心聚力、加压奋进,258座水厂通过省级标准化管理评价,15座水厂入选第一批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
坚持目标导向,高位推动。湖北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及时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工作,明确任务目标。还多次派员深入部分县市调研,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省本级工作方案和评价标准。在评价办法上坚持高起点,将省级通过评价分数设定为90分以上,向部级看齐。在评价组织上坚持严要求,委托长江委长江科学院开展线上审核和现场复核,确保评价结果专业、公正。省水利厅将标准化管理工作纳入分片联系、调研检查重点内容,邀请专家会同各地水利部门指导参与评价的农村水厂对照标准找差距,针对短板定措施,做到有的放矢、精准施策。还组织举办1期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农村供水从业者管理水平。
坚持示范引领,辐射带动。湖北省历来重视示范典型的引领作用,早于2016年10月,即以水利厅名义印发通知,开展“百佳十优”农村水厂创建活动。2020年又印发《关于开展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遴选工作的通知》,全面推动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遴选工作。省级标准化管理工作方案明确,对入选国家或省级的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推荐申报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评价,激励各地增强抓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截至2023年底,先后有2批次9座水厂跻身全国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行列,76座水厂入围全省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榜单。还有36个农村水厂的特色亮点,在中国水利报上分期分批刊登宣传,起到了很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坚持统筹发力,持续驱动。紧扣“安全、效率、环境”三个关键词,统筹抓好水厂自身建设,持续激发水厂争先创优内驱力,推进标准化管理走深走实。一是统筹抓安全。将安全融贯标准化管理全过程,通过加强日常保养、定期维护,组织开展水厂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等,确保工程、生产、水质安全。二是统筹抓效率。强化信息赋能,不断提高管理工作质效;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落实县级财政维修养护资金,保证工程良性运转;深入开展农村水厂“公众开放日”活动,倒逼水厂提升服务质量。三是统筹抓环境。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使每个参加评价的水厂率先成为景致宜人的花园式单位,同时打造一个有民生情怀、社会责任的团队,一个懂业务、善管理、会经营的团队,一个优先争优、遵规守纪的团队。
安徽扎实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
为推动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落实水利部关于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部署,安徽省四举措扎实推进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
一是统一标准,强化指导。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举办全省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培训班,深入解读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有关政策文件要求、目标任务、评价标准、评价程序等,部署全省标准化管理工作,并将标准化管理成效作为激励事项,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全省16个市和有农村供水保障任务的98个县(市、区)按照水利部印发的《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管理评价工作。省水利厅安排专人专班,针对《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评价标准》的5个方面、25个二级指标、78条评价内容及要求,结合《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指南(试行)》,组织专业人员逐条梳理复核方法、内容以及所需支撑材料,指导水厂开展标准化管理。
二是对标排查,制定方案。省水利厅制定《安徽省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确定目标任务和分年度通过标准化管理评价农村供水工程初步名单。各地以农村集中供水工程为对象,按照“设施良好、管理规范、供水达标、水价合理、运行可靠”五个方面,逐项逐工程进行梳理,摸清现状,查找问题,建立台账。有关县(市、区)有效衔接正在开展的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淮河以南地区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农村24小时供水、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等工作,制定印发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明确分年任务、提升举措、实施计划等,统筹推进工程标准化管理。
三是改造提升,规范运行。针对年度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计划,各地优先安排资金开展维修养护,根据需要对供水设施进行达标提升改造。2023年全省完成农村供水建设投资137.76亿元,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工程自控系统、在线水质仪表、加药系统、应急投加设备、供水设施等均得到优化和完善,大幅提高供水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各供水单位进一步优化人员配备,健全水源保护、管网巡查、水质检测、水费收缴、安全生产等各项制度,加强水厂员工培训,规范供水设施巡查、检修,实现工程达标管理,提升供水保障水平。
四是有序评价,示范引领。对照评价标准和现场检查要求,供水单位进行自评并提供支撑材料,县级水利部门开展了全覆盖现场评价,省、市水利部门采取审核材料、现场抽查、核实问题等方式进行复核。评价中发现问题即刻交办,限期整改提升。2023年度全省评价为省级农村供水标准化管理工程478个,评价为水利部标准化管理工程15个,为各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浙江统筹推进 系统施策
小水电标准化管理持续深化
近年来,浙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统筹开展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目前,全省单站装机1000千瓦以上837座水电站已全面完成标准化创建,进一步夯实了小水电安全生产基础,为行业规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深入贯彻水利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水电站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出台了《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实施办法(暂行)》《浙江省农村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与首次达标评级工作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深化水电站标准化管理工作,印发了《浙江省水利厅关于深化农村水电站标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浙江省农村水电站标准化管理精品工程评价标准》,要求优中选优,打造一批标准化样板工程。
二是做好指导服务,推进标准化创建。召开全省小水电站标准化创建工作宣贯会,建立水电站标准化评审专家库,组织专家定期对创标电站开展指导服务,帮助电站解决创建技术难题,为电站达标创建提供支撑。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落实专项资金用于电站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温州、宁波等地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激励创建成果显著的水电站。全省1000千瓦(含)以上837座水电站于2018年全面完成标准化创建工作,其中一级49座,二级454座,三级334座。根据达标评级办法,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对已完成标准化创建二、三级水电站开展3年一次复评,一级水电站5年一次复评,实现长效管理。截至2023年底,全省已开展两轮复评工作。
三是深化标准化体系,推动提档升级。为切实提高小水电行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完善小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在完成1000千瓦以上水电站标准化创建的基础上,针对1000千瓦以下的1982座水电站,2023年起,要求以县(市、区)为单元开展小水电“两不八有”(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不存在“三合一”场所,有人员、有经费、有制度、有记录、有鉴定检测、有标志标识、有防护措施、有应急管理)创建工作,计划于2025年底前全面完成任务,创建情况纳入水利工作年度综合绩效考核。同时,为巩固创标成果,推动标准化工作提档升级,开展水电站标准化精品工程(市级评价)、省级标准化工程(省级评价)评选,主要体现在工程安全可靠、管理智慧、绿色生态、效益显著等方面。2023年,通过听取电站自评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勘看现场并查证质询,最终19座水电站通过“省级标准化工程”评价。
吉林政策引领 多措并举
大力推进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
吉林省在运小水电站255座,总装机容量63万千瓦,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为促进小水电站不断提升日常安全生产水平,多年来一直坚持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工作。目前已完成了155座小水电站达标评级工作,其中一级2座,二级59座,三级94座,占全省运行小水电站61%,有效发挥小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激励电价政策杠杆作用。2021年9月,吉林省水利厅积极配合省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调整全省小水电上网电价加强行业管理的通知》(吉发改价格联〔2021〕625号),把小水电6种上网电价,统一为0.3815元/千瓦时。提出在统一电价的基础上对安全生产标准化一级、二级电站实施激励政策,即在基础电价上分别上调0.015元、0.012元。2022年11月,省发展改革委联合省水利厅对《关于调整全省小水电上网电价加强行业管理的通知》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取消了激励电价全省年平均利用小时的限制,对超期服役机组电价进行了限制,这一政策对全省小水电安全管理水平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是通过业务培训提升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能力。吉林省历来重视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宣传培训工作,将小水电安全生产培训内容列入全省水利系统干部教育培训班次计划中,组织全省水利系统小水电相关干部职工及小水电站业主通过线上视频授课、线下集中培训和现场教学等方式每年培训3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小水电行业干部职工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了业主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技术能力、管理水平。
三是多角度发力化解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对于吉林省个别地区、县市水利部门缺少专职小水电行业管理人员,难以独立评审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的情况,由省水利厅指派省地方水电局派出工作组实地帮扶指导当地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评审工作。参考国内先进经验,引导吉林省内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以下的“老、旧、小”水电站试行“两不八有”管理制度。这项制度简化了大部分文件资料管理要求,重点针对现场管理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化繁为简,有效提升现场安全管理水平。此外,鼓励省内小水电站逐步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对于现场基础薄弱、管理水平较差的小水电站引导其从标准化三级开始,将建设重点放在生产现场环境改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等方面,促进电站分步骤分阶段进行资金投入,减轻人员及资金压力,逐步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并对于现有标准化建设成果巩固较好的小水电站,鼓励其申报更高等级的标准化达标电站。
广东因地制宜推进小水电站
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
广东作为小水电大省,针对电站运行时间长、装机规模普遍偏小以及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积极采取措施,持续推动全省小水电站安全生产标准化(以下简称“安标”)创建工作。截至2023年底,全省累计成功创建安标电站1195座,其中2023年创建382座,达标数量再创新高。
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压实各级责任。考虑到小水电站数量多、安全监管压力大的特点,在前期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省级统筹、分级负责”的安标工作机制。其中:对装机容量在1000千瓦及以上小水电站,由省级组织实施评审;对1000千瓦以下的电站,由市级负责组织实施,省级进行抽查检查,逐级压实各地主管部门责任。同时,将安标电站创建工作纳入年度河湖长制考核体系中,年初分解目标任务,年终考核评分,逐级传导压力,以考促建,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二是注重正面引导,增强工作主动性。制定相关激励政策,调动电站业主的积极性,省级对通过一级安标的电站实施资金奖补,每座奖补15万元,近两年成功创建一级安标电站10座;部分地市对通过二、三级安标评审的电站也实施奖补,如清远英德市每座电站奖励3-5万元。同时,充分发挥省、市、县小水电行业协会的桥梁作用,鼓励协会指导和参与安标建设相关工作,发挥其宣传渠道优势,并支持其作为第三方单位指导电站开展标准化建设,不断扩大安标创建范围。
三是完善技术保障,强化信息化管理。为方便电站业主上报安标评审资料,也为了便于专家组开展技术审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实时跟踪工作进度,省级层面开发建设了安标评审系统,实现了安标工作线上申报、程序性审查、结果反馈、后续整改等全流程管理,实现多方的信息共享,有效提升评审效率。同时,基于现有的广东省小水电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开发“安标管理”模块,打通与安标评审系统的连接,供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安标工作日常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
湖南重落实 强激励
大力推进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湖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水利部相关部署,扎实推进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压紧压实各级水利部门及电站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持续筑牢安全底线。
一是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将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要点,印发通知明确申报条件,细化工作程序。在全省农电工作会议上专题部署,督促市县水利部门加强服务督导,做好企业对口服务。综合研判区域差异,结合申报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目前,全省已累计创建达标电站168座,其中一级达标电站7座,二级达标电站41座,三级达标电站120座。
二是正向激励,示范引领。出台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专项激励政策,对创建成功电站按一级达标20万元/座、二级达标10万元/座给予奖励,统筹用于所在县(市、区)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政策引导和电站企业达标建设。充分发挥已创建成功电站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拟申报电站赴现场观摩,进行创建经验分享,增强感性认识,提振创建信心,营造全省学习先进、共创达标的浓厚氛围。
三是加强培训,积极指导。建立全省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审专家库,对评审专家和意向电站业主定期组织有关专题培训,结合实例开展政策解读。组织编制《湖南省农村水电站安全标准化达标建设指导手册》,系统汇编了相关文件规范、各类制度建设及硬件设施改造等要求。省水利厅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在线技术指导,就电站创建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有效解决电站业主“想创不会创”的难题。
四是推进转型,提质增效。以小水电绿色转型发展为契机,大力推进集约化、物业化运维管理模式,推动电站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实现智能化控制,健全厂区日常巡检、运行记录存储、资产管理及会议培训等台账,打造标准化管理电站,确保了电站管理的规范化和档案资料的完整性,有效提升电站安全管理水平。目前,全省开展集约化运维的电站中,已有12座成功完成标准化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水平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