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水利保障助力粮食生产 我国耕地灌溉面积增加到10.75亿亩
水利部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农业灌溉事业快速发展,已建成大中型灌区7300多处,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蓄水、引水、提水、输水、排水工程网络体系。10.75亿亩的耕地灌溉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6%,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全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贡献了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耕地灌溉面积由9.37亿亩增加到10.75亿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516提高到0.576,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由404立方米下降到347立方米,单方灌溉水的粮食生产力从1.58公斤增加到1.8公斤以上,在农业灌溉用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保障了我国灌溉面积和粮食产量稳步增加,为“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奠定了坚实的水利基础。
综合施策夯实根基
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稳步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累计投入资金约2000亿元用于我国大中型灌区建设改造,建成从水源、骨干输配水渠系到田间的灌排工程体系。其中,“十四五”已累计实施1880多处大中型灌区改造项目和190多处新建灌区项目,完成后预计可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约2亿亩。特别是2024年,水利部联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统筹水土资源条件,提出了合理灌溉面积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围绕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安排超千亿元中央资金,实施了1300多处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项目,完工后将新增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7000多万亩。
以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抓手,创新现代化灌区建设体制机制。2023年以来,水利部按照有利于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化灌区建设、总体上不增加农民种粮负担的原则,启动两批46个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按照灌区建设时间、取水方式、作物种类等,分类制定水价,优化政策供给,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两手发力”建设“设施完善、节水高效、管理科学、生态良好”的现代化灌区。
科技赋能灌区,提升灌溉效率。2022年底,水利部在全国遴选了49处大中型灌区开展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建设。经过持续努力,目前数字孪生灌区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成效显著:通过精准调度和精准灌溉,有力保障作物生育期内关键时段用水需求,在节约用水的同时实现粮食增产增收;强化北方高扬程提水灌区梯级泵站优化调度,发挥南方灌区“长藤结瓜”水系水网优化配置,实现渠首、水闸、泵站等控制节点与渠系水位、流量协同调控;充分发挥遥感等技术智能识别灌区农情,因地制宜推行无人机巡渠、远程量测控水等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强化管理节水增效。全国大中型灌区严格执行取水许可管理,依据灌溉制度和灌溉用水总量,科学确定灌溉用水定额。水利部发布14项主要农作物灌溉用水定额,基本构建了覆盖我国主要农作物及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灌溉用水定额体系。同时发布30余项农业节水相关国家及行业标准,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推广应用84项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大中型灌区现代化建设改造,全面推进节水灌溉,灌区优化水量调度和水量调配,指导农户灌溉关键水和按合理定额、先进技术节水灌溉。截至2023年底,全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6亿多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超过4亿亩。
应对极端天气抗旱保灌
近年来,极端天气多发频发重发,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严峻。水利系统充分利用大中型灌区灌排保障能力高的优势,做好抗旱保灌溉和农田防洪排涝减渍等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每年初,水利部对全年灌溉供水保障各环节工作进行部署,指导各地对作物种植结构、需水时段和需水量进行精准分析、滚动预测。对接作物需水情况,加强大江大河和骨干水库防汛和蓄水调度,提前储备抗旱水源。针对旱情影响,根据灌区水源和来水情况,精准范围、精准对象、精准时段、精准措施,全力保障作物时令灌溉用水。
2024年6月,华北、黄淮等地发生局地旱情,黄河流域小浪底水库、海河流域岳城水库等加大下泄流量,保障下游灌区用水。高峰时,500余处大中型灌区抗旱保灌,确保了5700多万亩玉米等播种、出苗用水;7月,辽宁、湖南等地部分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灌区多措并举及时排水,减淹耕地1000多万亩。2024年,湖南粮食总产615亿斤,其中大中型灌区粮食总产占到全省的75.6%,再获丰收。
遗产保护历史传承
2014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启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评选,中国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发起国。目前,我国已有38处古灌溉工程入选世界名录,是全球灌溉工程遗产类型最丰富、效益最广泛的国家,涵盖了堰坝工程、渠系工程、蓄水工程、提水器具、排水防洪、梯田灌溉、引泉灌溉等多种类型。
为保护古灌溉工程,挖掘和传承灌溉文化,水利部专门制定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国候选工程遴选推荐管理办法》,在灌区现代化改造中注入水文化建设政策引导,强化宣传,引导全社会更加重视灌溉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积极利用国际会议、考察交流等平台和机遇,推介、宣传中国灌溉文化,与日本、印尼等国开展经验交流,积极组织发起建立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联盟,在印尼SUBAK(苏巴克)博物馆的永久性中国展区,系统展示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向世界讲好中国灌溉故事,保护传承中国灌溉文化。(刘咏梅 中国经济网记者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