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中国报道网:“水警报”敲响 中国贡献治理良方
在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不合理的水资源管理的影响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紧迫问题。
9月11日至15日,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在北京举行,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国际组织的近1300位代表围绕“水与万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共同讨论当前水资源短缺的现实及应对措施。
危机迫在眉睫
尽管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但可供人类直接使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水资源的2.5%,且全球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作为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水正变得越来越稀缺。
世界水理事会主席洛克·福勋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水是我们生存的首要问题之一。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据联合国发布的《2023年联合国世界水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用水量以每年约1%的速度增长,增长主要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
世界资源研究所也表示,全球有半数以上人口将每年至少有一个月饱受水资源相关问题困扰。到2050年,全球对水的需求量还将增加20%—25%。尤其是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中东和北非地区,这不仅将影响饮用水供应、破坏工业生产,还可能引发政治冲突。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由于家庭用水及农业用水增多,当地对于水资源需求的涨幅可能高达163%。
水安全问题也值得关注。目前全球还有20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36亿人缺乏管理得当的卫生设施。全球面临缺水问题的城市人口预计将从2016年的9.3亿增加到2050年的17亿至24亿。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报告前言中写道,“这个世界正在盲目地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不可持续的水资源滥用、污染和不被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正使人类的生命血脉面临干涸”。
在本次大会上获得“周文德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夏军表示,水安全已成为紧迫的国际议题,当今世界有25亿人和40%的粮食生产因不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而面临危机。
多重因素加剧压力
随着世界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问题日渐突出。加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洪涝干旱等极端天气频发,全球水安全也受到严峻考验。
洛克·福勋表示,人类对淡水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到本世纪末,全球将增加30到40亿人口,特别是非洲人口将增加三倍,我们必须通过地下水、海水淡化、废水利用等方式寻找新的资源。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建云在“水资源管理与最佳实践”全体会议上表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导致的地球危机正在加剧水资源的短缺。淡水资源危机是制约区域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也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不平等现象。
早在1995年,世界银行副行长伊斯梅尔·萨拉杰丁就预言:“20世纪的许多战争都是因石油而起,而到21世纪水将成为引发战争的根源。”
联合国粮农组织土地与水资源司司长李利锋表示,气候变化、地区冲突、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新冠疫情等事件影响叠加,后果已经逐步显现出来,我们正面临全球水资源的紧急情况。
在水的众多用途中,农业占全球淡水使用量的 70% 以上,而农业用水的供应受到资源减少、气候变化和其他用途竞争的广泛威胁。农业既是全球最大的用水部门,也是构成可行解决方案的关键一环。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赛梅朵在本次会议开幕式上表示,“农业是解决全球水危机的关键,也是实现全球水和粮食安全,以及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关键。”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是今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赛梅朵说,“政府、国际组织、学术机构、科研机构、当地社区和私营部门应建立协作框架,开展兼容并蓄、可持续的规划、筹资、治理和实施工作”,到2030年如期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时间已十分紧迫,“我们要为人类和地球创造一个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世界”。
国际水资源学会前主席加布里埃尔·埃克斯坦也坦言,水资源管理需要综合统筹,覆盖所有利益相关方,协调各方力量。
洛克·福勋表示,人类的生存需要淡水,但同时也需要考虑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他提出“水就是政治”,相关决策者和利益相关者需要行动起来,通过更加经济的手段和最佳实践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中国贡献治理智慧
中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江河治理难度最大、治水任务最为繁重艰巨的国家之一。在这次世界水资源大会上,中国向世界展示了防洪、供水、灌溉、水资源管理、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水科技进步和水利国际合作等众多领域的成就与经验。
在“中国治水实践与全球治理”专场会议上,中国水利部部长李国英指出,推动我国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六条路径,包括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立健全节水制度政策、复苏河湖生态环境、推进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
据李国英介绍,2013年到202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69.7%,但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了42.8%和58.2%。
国际水资源学会主席李原园表示,中国在水治理和水管理方面实施了很多变革,比如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的刚性约束制度,建立河湖长制,以及制定黄河长江专门的保护法等,展现了巨大的创新性和突破性。
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主席菲利普·顾博维尔表示,中国不仅在地方层面,而且在国家层面都有长期的水资源管理实践,在重大项目、创新方法以及水的社会管理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
而在全球最大的用水部门农业方面,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建成农村供水工程678万处,农村供水服务能力达到8.7亿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7%。建成7326处大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达10.55亿亩,占耕地面积的55%,生产了全国77%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升,粮食丰收得到有力保障。
洛克·福勋向与会者强调了中国在促进水安全造福所有人口方面的重大贡献,他介绍,中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赋予用水者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益于2016-2020年间2100亿元(288亿美元)的农村供水计划,中国数千万人的用水状况得到了改善,目前有超过90%的中国人口可以直接获得饮用水。
洛克·福勋表示,“中国是创新和积极的水资源政策的典范,很高兴这一榜样正在被许多国家效仿。”
夏军表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同处全球水循环之中,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中国学者、管理者将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