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黄河连续25年不断流:促进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山东样本

【字体:      】     打印     2024-09-20 16:0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水变大了,水变清了,水变好了!”作为黄河25年连续不断流的见证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山东水文水资源局利津水文站站长邢西金日前指着清澈的黄河水对记者感慨表示。 

  利津水文站于1934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黄河下游的基本水文站和重要的报汛站。“通过调水调沙和水资源科学调度管理,自2003年以来,利津水文站断面的输沙量逐年减少,输水量从过去不足50立方米每秒增加到现在的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年平均径流量达到295.3亿立方米,主河槽下切4米左右,基本维持了下游河槽冲刷平衡,有效保障了河道安澜和生态复苏。”邢西金说。

  利津水文站断面的变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缩影。近年来,黄委山东局从实际出发,综合施策,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成效显著。

  “筑巢引凤”:

  黄河与泉相拥相伴,成为泉城靓丽名片和居民生活财富

  站在黄河岸边的鹊山水库大坝一隅,济南市清源水务集团有限公司鹊山水库管理处主任门雪峰对记者表示:“水库满库容,可保证在黄河断流100天的情况下不间断向济南市供水。”

  鹊山水库是为缓解济南市城市供水紧张而建设的一座调蓄水库,于2000年4月建成运行并向鹊华水厂送水,总库容4600万立方米,设计日供水能力44万立方米,目前日供水量最大量65万立方米,年供水量超过1.6亿立方米,供水量占济南市总供水量的40%左右。后期,随着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的建设,供水量将进一步增加。

  在鹊山水库上游不远处,还建有一座玉清湖引黄调蓄水库,通过北店子引黄闸实现黄河水入库。这两座水库被称为济南市的两大“水缸”,每天供市区生活用水近100万立方米。

  黄委山东济南局负责人介绍,生生不息的黄河流经济南,成为济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972年,黄河首次出现断流。自那年起到2003年,素有济南72名泉之冠美誉的趵突泉,每年都会被季节性停喷的魔咒所困扰。在这30余年间,趵突泉共停喷26次,最长停喷期长达两年半之久。为了从根本上破解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需求和泉水保护之间的矛盾,济南实施“引黄”和“封井”措施保泉。这一尝试,让此前累计“静止”548天的趵突泉重新喷涌起来,至今已连续活跃16年,打破了历史最长的喷涌记录。籍此,黄河与泉水密不可分,两者相拥相伴,成为泉城的靓丽名片和居民的生活财富。

  “雪中送炭”:

  为华北地区和胶东半岛提供宝贵水资源

  20世纪90年代初,地处华北大漏斗的河北中南部面临缺水难题,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和水利部批准,从山东位山引黄闸实施引黄入冀调水。1992年10月,水利部、山东省、河北省共同签订《引黄入卫工程供水协议》。1993年1月30日,首次引黄入冀(卫)开始,从位山引黄闸引水穿卫运河,入河北省沧州、衡水等市县,至2月28日,总引水1.36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河北省东南部地区的严重缺水局面。此后,为持续缓解河北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白洋淀及沿线生态环境,位山闸又陆续开展32次引黄入冀,累计引水64.91亿立方米。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在全力支持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同时,还助力雄安新区水城共融。

  中秋时节,记者在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位山村看到,按照现代化标准建设的位山引黄闸新闸正在加紧施工。聊城黄河河务局位山引黄闸管理所所长李辉对记者说,位山引黄闸系国家一级建筑物,设计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加大引水流量60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540万亩,占聊城耕地面积的65%。该闸主要担负聊城市7个县(市、区)和3个市属开发区农业灌溉、骨干工业企业正常运行、100多万居民生活用水以及城乡水系生态补水等供水任务,同时还负责向河北雄安新区、向华北地下水超采区补给水源等跨流域调水任务,为聊城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水源支撑,发挥了基础保障作用。

  无独有偶。在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王旺庄险工,一座由三代引黄闸组成的引黄济青沉沙池出口闸——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矗立在黄河之上,构成一道水利文化风景。

  博兴县河务局副局长刘向波介绍,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是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山东省第一个大型灌溉工程,由前苏联专家参与规划设计、山东人民共同努力建成。工程于1956年3月开工,当年11月建成引水,1958年灌区及配套工程全面建成。后因黄河泥沙淤积导致河床抬高,1981年在原闸后改建桩基开敞式水闸,共6孔,设计流量120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21.29米。2017年,为消除病害隐患,国家启动打渔张引黄闸除险加固工程,在原有两闸之间再建一处新闸,同年11月主体工程完工开始引水,新闸共6孔,设计流量为120立方米每秒,防洪水位19.43米。灌区有干渠9条、总长97.1公里,支渠190条、总长233公里,受益范围涉及原惠民、东营、潍坊三地市,设计灌溉面积324万亩。打渔张引黄闸作为引黄济青(岛)、胶东调水工程的渠首进水闸,为山东半岛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证,促进了山东半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因水而兴:

  黄河三角洲生态复苏绿意盎然

  东营市是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山东省省辖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渤海西南岸的黄河入海口处,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东营市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地表水、地下水等当地水资源匮乏,黄河水一直以来作为主水源为东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性保障。由于黄河水资源缺乏,再加上无序利用,上世纪70年代东营河口地区开始出现断流,至1999年,有22年出现断流共87次1090天。

  为改变黄河断流现状,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自1999年3月起,黄委对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从此结束了黄河断流历史。近年来,为促进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黄委及山东局还实施了调水调沙、生态补水、生态调度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初步遏制了黄河三角洲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据统计,2008-2024的17年间,黄河累计向清水沟流路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9.85亿立方米,其中2020年以来年均补水量1.5亿立方米以上;2010-2024年15年间,累计实施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4.79亿立方米,补水效率逐年提高。

  2024年7月,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工作圆满完成,本年度累计补水2.01亿立方米,促进了保护区河—陆—滩—海水文连通更加畅通,湿地淡水更加充足,有力支持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良性修复。

  “黄河三角洲实施生态补水以来,芦苇沼泽湿地面积持续上升,近海区域表层盐度降到水生生物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监测结果显示,保护区的鸟类增加到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繁殖202巢,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余只,丹顶鹤越冬数量高达389只,黄河三角洲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赵亚杰对记者表示。

  科学调度:

  管好每一方水资源,护航高质量发展

  黄委山东河务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持续强化黄河水量统一调度,有效应对流域干旱等严峻挑战,圆满完成各项调度目标,有力保障了山东沿黄及相关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用水安全。

  全力维护黄河健康生命。实施精准实时调度,强化水情演算,合理安排上下游、左右岸、河道内外用水需求,统筹配置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确保了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25年不断流、21年无预警、利津控制断面生态基流(50立方米每秒)全部达标。不断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加强用水计划跟踪管理,科学编制年、月、旬水量调度方案,推动全省精打细算用好黄河水资源,近5年来全省年均引水量约65亿立方米,黄河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建立超量用水风险预警机制,适时向年度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市致函提示,各市黄河干流引水量连续4个调度年全部控制在用水计划指标之内,切实发挥了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作用。

  全力保障春灌用水安全。强化与山东省水利厅春灌用水高峰期联合调研督导,联合印发通知对沿黄各市引黄春灌用水工作进行部署。今年春灌用水高峰期(3—5月),全省引黄灌溉水量20.57亿立方米,较去年同期多7.78亿立方米。

  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先行先试,配合山东省水利厅探索建立“水源置换、价水分离”区域水权交易新模式,动态调整用水计划,支持完成区域水权交易1.22亿立方米,有效促进了黄河水优水优用,缓解了地区要素紧缺与资源闲置局面。

  (记者李存才 通讯员孟辉 周晓黎 丁恩宇 只茂伟)

作者:    责编: 李姗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