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经报:“忧患之河”何以变成“利民之河”“生态之河”?——黄河连续25年不断流背后的治水故事
黄河宁,天下平。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今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座谈会上再次做出重要部署。
连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及沿黄各地,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重要讲话精神。此间,黄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马永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支撑了全国12%的人口、17%的耕地和50多座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有力保障流域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特别是自1999年以来,黄河实现连续25年不断流,曾经的“忧患之河”如今变成“利民之河”“生态之河”,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幸福河。
兴利除患:
打响 “黄河保卫战”,促进流域生态复苏
“1997年,黄河断流226天。那年,我因工作需要从黄河南岸徒步走到北岸,办完事之后再从北岸徒步回到南岸。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回忆。25年来,科学治黄事业取得了积极成效,黄河不断流成为心中美好的记忆。”站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水稻乡南北堤村一隅,开封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潘佳良对记者感慨表示。
潘佳良说,开封黄河河段位于黄河下游右岸上段,上接郑州市中牟县,下连山东省东明县,河道长约74千米,堤防工程长87.67千米,辖区内有15处河道工程,有坝、垛、护岸539道,工程管理班18个。开封河道形态复杂,具有不同于黄河其它河段的突出特点:一是悬差大。泥沙淤积严重,是举世闻名的“地上悬河”,河床一般高出两岸地面5至7米,最大悬差9.47米。二是游荡性河道发育典型。两岸堤距一般5至15千米,河道宽、浅、散、乱,游荡多变。三是滩区面积大、人口多。滩区面积28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约35.65万亩,涉及11个乡镇、100个自然村,常住人口9.47万人。四是历史决口频繁,防汛任务重。自公元前602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开封黄河决溢338次,开封城4次被淹、15次被洪水包围。目前开封市是全国31个重点防洪城市之一,防洪保安任务十分艰巨。
在黄委指导下,开封河务局开展了大规模保护治理工作,基本建成开封黄河防洪工程体系,先后战胜10000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洪水12次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黄河秋汛,确保了开封黄河安澜。
黄委水资源管理局副局长可素娟对记者说,据统计,1972年至1999年间,黄河有22年出现断流。曾经的万里巨川变成了时断时续的河道,萎缩加剧、河流生态系统失衡,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峻考验。根据国务院授权,黄委自1999年正式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当年3月1日,第一份调度指令从黄委发出。3月11日,黄沙扑面的河口利津断面迎来了久违的生态流量。8月起,黄河彻底摆脱断流困扰。此后,《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黄河水量调度条例》等相继出台,黄委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规章,陆续制定、修订了《黄河下游水量调度工作责任制(试行)》《黄河水量调度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规定》等办法和规定,黄河水量调度逐步步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202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为实施黄河水量统一调度进一步筑牢了法治根基。黄委依法依规调度,着力管好用好每一方黄河水,为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水资源支撑。
调水调沙:
重构河流伦理,维护黄河健康生命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矛盾成为制约流域生态复苏与发展的一大难题。在与记者座谈期间,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泥沙所副所长李小平用“一石水六斗沙”表达了自己对此问题的关切。
李小平说:“过去,在黄河中下游,每一方黄河水含泥沙量达700-800公斤。1977年,三门峡河段每方水含泥沙量达911公斤,支流上最多时甚至达到每方水含泥沙量达到1500公斤以上。那时的黄河水简直就是泥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黄河下游来水偏少,水沙关系失调矛盾加剧,河道淤积加重,河道过流能力急剧萎缩,至2002年,黄河下游主河槽最小平滩流量已下降至1800立方米每秒,严重影响滩区安全和下游千里“悬河”堤防安全,若发生大洪水则危及黄淮海平原。扩大下游主槽排洪能力,缓解严峻下游防洪形势,成为当时黄河治理最紧迫的问题。
黄委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健全水沙调节机制,完善以骨干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为主的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小浪底等工程联合调水调沙作用,维持下游河道中水河槽行洪能力,确保河床不抬高。
小浪底水库是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游水沙调控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2001年12月小浪底水库全面建成,为实施黄河调水调沙,缓解严峻下游防洪形势提供了工程条件。
据黄委水旱灾害防御局副局长张乐天介绍,黄河水沙调控和调水调沙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黄委先后开展了人造洪峰、滞洪调沙、蓄清排浑、拦粗排细、高浓度调沙等研究实践,最终形成了以小浪底水库为核心的水库群联合调水调沙理论。2002年至2004年3次实施调水调沙试验,试验范围涉及小浪底、三门峡、万家寨、陆浑、故县等黄河中游干支流水库群和上至万家寨水利枢纽下至黄河河口近2000千米的河道,参加试验达45000人次以上,获得了千万组以上的科学数据。黄河调水调沙第一次将调水调沙由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创立了基于小浪底水库单库调节为主、空间尺度水沙对接、干流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的三种调水调沙基本模式,逐步形成了协调的水沙过程塑造技术、试验流程控制技术、异重流塑造技术、水库-河道接续跨年度泥沙调控技术等,被国内学术界认定具有较高的科技和实用价值。
2002年以来,黄委先后组织制定了《水库水文泥沙观测技术规程》和《黄河调水调沙调度规程》等规程规范。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动水沙调控有关内容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2023年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水利部制定发布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工程名录,为黄河调水调沙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小浪底水利枢纽管理中心水量调度处处长李鹏对记者表示,调水调沙实施以来,小浪底水库累计排沙29.2亿吨,大大延长了水库拦沙库容淤积年限,水库排沙减淤效果显著。截至2024年汛前,下游河道累计冲刷21.6亿立方米,主槽最小过流能力由2002年的1800立方米每秒恢复到目前的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恢复维持了下游河道过洪能力,下游滩区漫滩几率降低至近5年一遇。下游河道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实现了小浪底水库以下至入海口河槽的全线冲刷。
如今,人们重新审视与河流的关系。“河流生命”“维持黄河健康生命”“河流伦理”一系列命题引发热烈反响。随着治黄理念不断升华,黄河焕发新的生机,开启了人与河流和谐共生之路。
清水北送:
保粮食安全促华北明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近年来,黄委在保灌保供水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持续发力,同时在助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为白洋淀生态补水促生态良性循环等方面贡献了力量。
站在濮阳市濮阳县渠村乡渠村引黄入冀补淀渠首闸一隅,濮阳黄河河务局供水管理部门负责人王中友对记者介绍,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十二五”期间172项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设主要任务为:向工程沿线部分地区农业供水,缓解沿线地区农业灌溉缺水及地下水超采状况;为“华北明珠”白洋淀实施生态补水,保持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并为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水源。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输水线路自濮阳市渠村引黄闸引水,输水线路途经河南、河北两省6市(濮阳市、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保定市)26个县市区,全长482千米(河南84千米,河北398千米)。总投资42.4亿元(其中河南濮阳段22.7亿元、河北段19.7亿元)。沿线受水区灌溉面积465万亩。
引黄入冀补淀渠首闸共有6孔闸门,设计流量110立方米每秒。2018年至2024年7月底,渠首闸共引水约51.9亿立方米,其中引黄入冀共引水约33.32亿立方米,濮阳地区18.58亿立方米。一渠清水持续北送,为工程沿线部分地区农业灌溉、粮食安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及白洋淀生态复苏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
综合施策:
多举措建设幸福长河润泽城乡百姓
河南黄河河务局副局长杨旭临对记者说,在水利部和黄委的领导下,河南黄河河务局锚定幸福河建设目标,着力推进“安澜黄河、生态黄河、美丽黄河、富民黄河、文化黄河”建设,迈出了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坚实步伐。
——完成河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20余项专题研究。编制河南黄河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中长期规划等,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重点任务转化为具体举措。配合河南省自然资源厅完成河南省沿黄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并就河南黄河滩区土地利用、生态红线及河道范围内城镇边界划定等提出了相关要求,为区域合理规划和科学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有序推进郑州黄河堤岸刚性加固工程一期、河南黄河河道整治疏浚试验。成功申报河南省专项资金并推进小花间无控区暴雨洪水监测预警系统一期建设,进一步补齐防洪工程短板,提升河南黄河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保障黄河下游长治久安。
——坚持将“零缺陷”管理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过程。河南黄河两岸501千米标准化堤防全线建成,“十三五”防洪工程全面完工,沁河下游防洪治理工程完成竣工验收,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82处主体工程已完工,黄河下游引黄涵闸改建工程河南段15座涵闸提前完成通水验收。同时,组织技术力量,积极谋划新阶段重大水利工程,全面推进黄河下游综合治理提升工程、北金堤滞洪区张庄入黄闸改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项目早日立项实施,确保河南黄河重大项目不断档、接得上。
——积极配合河南省发展改革委推进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完成《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总体方案》《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实施方案》《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规划》等重要前期工作成果,确保滩区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前已有30万滩区居民迁入新居。
——守牢底线,防汛备汛工作扎实有效。各级黄河河务部门紧紧围绕“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这一要求,立足于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强化“四预”措施,圆满完成各项水旱灾害防御任务。
(记者李存才 通讯员孟辉 丁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