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报:千里送清泉 思源怀祖国
千里送清泉思源怀祖国
——珠海向澳门供水纪实
周晓文 吴广平
《 人民政协报 》 ( 2024年12月16日 第 11 版)
周晓文 吴广平
20世纪60年代以前,澳门主要靠收集雨水、抽取地下水和雨季抽取青洲河淡水作为供水水源,但无法满足用水需求。那时的澳门人,常常备用数十艘水艇,每天轮流到珠海湾仔银坑装水运回澳门,然后由担水妹挨家挨户送水。据史料记载,1958年至1968年的10年间,澳门曾4次停水,累计达457天,足见澳门的用水之“难”。
1958年,广东全境连续遭受旱灾,珠江上游几乎没有降雨,水位急剧下降,咸潮开始大面积上溯甚至到达广州城区。澳门完全被咸水包围,居民饮水成为严重问题。公共水龙头前排起长队,但打上来的水依然咸涩异常,澳门境内的3000多口水井基本不能饮用,澳葡政府费尽心机修建的水塘也见了底。对“水”的渴望成为澳门人的心结和难题。
从1959年到今天的60多年间,珠海对澳门供水润物润心,承载着两地同胞绵延的亲情,也是珠海与澳门“相濡以沫、涓涓亲情”的写照。
寻找水源济澳门
1959年,澳门知名人士何贤、马万祺和柯正平三人商量,以澳门中华总商会名义致函广东省政府,请求帮助解决澳门用水问题。当时,马万祺来到广州,与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和广东省省长陈郁会晤,向他们再次讲述了澳门人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缺乏的情况,期盼广东省政府体恤澳门同胞,帮助解决水源问题。
陶铸及时向党中央汇报了这个情况,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要求广东省解澳门燃眉之急,同意立即部署建设对澳门供水工程。当年8月,陶铸约了何贤、马万祺和柯正平三人到中山石岐共同商量解决问题。当时,他们议定了三项内容:第一项是需要澳门方面出资,因为国内经济还很困难,而且是澳门自己要用水;第二项是确定了中山县(当年珠海县撤并入中山县)要出劳动力;第三项是供水地点选在珠海湾仔的竹仙洞和银坑,明确要尽快建成两座水库供水给澳门。
经省政府批准,建设位于珠海湾仔的竹仙洞水库,作为对澳门供水的重要水利工程。当时中山县成立工程指挥部,从全县25个公社抽调4000人,扛着红旗进入湾仔竹仙洞水库建设工地,开始建设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1960年3月8日,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这天,放水的闸门启动了,清冽的淡水通过管道和明渠哗哗流进了澳门,岛上一片欢腾。同年7月,总库容量168万立方米的湾仔银坑水库竣工。从此,澳门同胞坐在家中就喝上了内地的优质淡水,而辛苦的担水妹和担水婆由此也渐渐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此后的20年间,珠海一直肩负对澳门用水的“保供”重任。到20世纪90年代,珠海陆续扩建了南屏水库、大镜山水库,完成了珠海南北水库群的联通,初步形成了“江库联通、库库联通”的大格局。
千里调水压咸潮
不断的汩汩清泉,把珠海和澳门紧密相连,见证了两地人民血浓于水的亲情。在咸潮最严重的年份,珠海人民宁愿自己喝咸水,也要保障澳门居民喝上甘甜的淡水。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珠海、澳门频频受到特大咸潮灾害的袭击,咸潮已成为珠澳供水安全最为严重的威胁因素。据档案史料记载,1998年冬至1999年春,咸潮比较严重,对珠澳两地居民生活影响比较大,引起澳门和珠海的重视。2003年至2005年,咸潮再度严重来袭,形势更为严峻,珠海供水主要取水泵站——广昌泵站已被咸潮覆盖,无法取水,解决澳门和珠海用水问题迫在眉睫。
经广东省政府、珠江水利委员会和珠海市政府的通力合作,解决澳门、珠海供水问题再次上升到国家层面,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的澳门、珠海供水规划获国务院批准。2004年11月,国务院、水利部和广东省政府的“千里调水”计划正式实施。这是我国水利史上罕见的千里调水计划,珠江上游各水电站先后开闸放水,滚滚江水倾泻而下,在一段时间内把入海口的咸潮压回去,让泵站乘机抢抽淡水。珠海的平岗、广昌、洪湾三大取水泵站开足马力,抢抽淡水,为珠海供水水库蓄水。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流域调度,一举化解了澳门同胞的咸潮之困和用水之忧。随后7年间,西江流域多次实施应急调水和水量调度,澳门同胞动情地说,这是上游送来的“救命水”。2005年,马万祺亲笔写下“千里送清泉、思源怀祖国”几个大字,赠送给珠江水利委员会。
冉冉生机向未来
据记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10年的60多年间,发生大的咸潮次数有13次以上。特别是进入21世纪,随着西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全球气候变暖,澳门、珠海等地的咸潮越发严重。如果仅仅依靠临时性的压咸补淡应急措施,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压咸补淡”的困难,在千里大调水的同时酝酿出了一个治本方法——“西水东调”。珠澳两地携手共建了竹银水库和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于2006年12月建成通水。2011年4月,珠澳供水系统中最大的蓄水水库——总库容4333万立方米的竹银水库建成,与平岗—广昌咸期应急供水工程及同期建设的竹洲头泵站一同构成了竹银供水系统。这个系统为整个珠澳供水系统增加了4011万立方米的调节库容和65%的淡水储备,是珠澳联手抗击咸潮的成功之作,在此后多年的咸期供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澳门99%的原水由珠海供应,澳门同胞一到春节就喝咸水的情况再也不会出现了。
澳门路氹发展日新月异,用水量不断增加。2011年,直接通往澳门氹仔岛的对澳供水第四管项目被列入当年的粤澳两地政府议事日程重点推进,拟将原水从横琴方向进入澳门,以解决路氹地区用水问题。2016年4月19日,对澳供水第四管项目正式开工。2019年7月,这个被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点项目完成竣工验收,日输水能力可达20万立方米,不仅使对澳供水能力增加到70万立方米,也优化了对澳供水管线的布局。珠海对澳门供水能力、抗风险能力大幅提升,进一步增强了供水的安全保障及可持续发展。
2020年10月22日,第四条对澳供水管道的上游工程珠海平岗—广昌原水供应保障工程正式通水,有效解决了珠海西水东调能力不足及单管运行存在风险等问题,为珠澳供水提供更加有力的原水保障,对澳供水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如今的澳门,饮用水已经达到欧盟标准,经过严格的检验后,自来水在澳门是可以直接饮用的。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将屹立于珠江口两岸。在这个寄托民族复兴梦想的新时代,珠海对澳供水事业将随之掀开崭新的篇章。
(作者吴广平系珠海市政协委员、珠海市档案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