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改革报:架起“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的桥梁 “浙”水惠民幸福长 ——浙江省幸福河湖建设记
王栋 中国发展网记者 成静
之江大地,幸福河湖涌动。
近年来,浙江省深化河湖长制,推进全域建设幸福河湖,围绕构建“八带百廊千明珠万里道”格局持续发力,在夯实防洪保障、维护河湖生态健康的同时,打造文化之河、开放之河、富民之河、智慧之河。
2023年5月,浙江安吉浒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入选水利部全国第二批幸福河湖示范项目;2024年9月,浙江省浙东运河(绍兴段)、灵山港成功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候选名单。越来越多的河流为人民带来可感、可见、可及、可得的幸福。
点“水”成金——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
如何把生态好水变成致富“金水”?浙江安吉的答案是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
安吉县上世纪末以发展“石头经济”为主,矿山开采活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20多年来,安吉县以矿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采取坡面复绿、矿坑复垦、坡耕地整治、水生态修复等措施,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19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由原来的84.5%提高到94.2%。
如今的安吉,溪水潺潺,河流淙淙,山林披绿,风光焕然一新,曾经的“抛荒地”摇身成为游客“向往地”,优越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
在浙江省水利厅推动指导下,安吉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探索,出台《安吉县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安吉县“两山银行”试点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初步建立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形成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实现路径等成果,核算出安吉县38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33.2亿元。
好山好水能出真金白银,在被现实印证的同时也被更多的企业和群众接受。2024年3月,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安吉签约。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3328万元的价格,获得安吉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6年开发经营权,全面带动镇域滨水漂流、民宿、露营等新业态发展。
在安吉,点“水”成金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给幸福河湖建设提供了样板。安吉浒溪幸福河湖建设项目以母亲河串联城乡、带动沿线村镇绿色高质量发展。丰富水岸共富实现路径,村集体以水资产、水资源入股,实现拿租金、挣薪金、分股金的“两入股三收益”利益联结模式,实现政府、村集体、企业共赢局面。2023年浒溪流域滨水旅游同比增长18.67%,村集体经营收入80万元以上村社全覆盖。
一域探索,全域开花。2024年,浙江省水利厅将水生态价值转化工作列为年度五大重点改革之一,发布《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分类梳理各地改革探索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和推进举措,以面上推进与试点探索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丰富多样的水生态价值实现场景。在省级保障层面,浙江省水利厅着力打造完整闭环的水资源价值转化体系,通过建立水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搭建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和推进水生态价值实现落地等举措,摸清水生态产品的底数,明确其价值核算方法,促进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构建完善的市场交易机制,不断推进水利资源转化为水利资产。
全域治水——找到保护和利用结合点
“经过两年建设,我们把废弃的水电站改造成满载时光记忆和艺术文化基因的美术馆。”在位于衢州市龙游县灵山港河畔的泥美术馆内,执行馆长陈浩把这座艺术馆的蝶变经历向记者娓娓道来。
“泥美术馆”前身是建于1969年的黄泥圩水电站,设备老化、发电效益减弱,加之上游新建库容达1.25亿立方米的沐尘水库,这座水电站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正式“退休”。
“我们保留很多水利设施和元素,与摄影作品及其它艺术品一同展出,达到很好的艺术呈现效果。”陈浩告诉记者,艺术馆立足于水电站及溪口当地历史与人文,邀请知名摄影师及影像艺术家创作了一系列精彩作品,让这座废弃的水利设施重新有了“艺术生命”。
“黄泥圩水电站的改造是打造惠民共享的亲水场所的有益尝试。”龙游县林水局总工程师汪颖俊说,“通过艺术的形式,吸引市民游客来此参观,也让更多人走近水利设施,了解水利。”
黄泥圩水电站附近是灵山港国家幸福河湖建设试点的重点治理区域。近年来,龙游县利用山水资源、人文景点以及田园风光等要素布置滨水绿道,构建“宜居、水韵、富民、乐业、智慧、共享”等六大幸福河湖场景,并依托“龙游通”上线APP“亲水圈”,提供骑行、垂钓、露营等服务。目前,已打造亲水节点179处,“十五分钟亲水圈”覆盖率达89.1%。
灵山港古称灵溪,属山溪性河道,易暴涨暴跌,水资源分配极为不均。700年前,龙游人探索在灵山港上筑堰引水,以非凡的治水智慧修筑起福泽后世的姜席堰工程,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如今,姜席堰依旧默默发挥作用,滋润灌区,造福百姓。当代龙游人也持续创新治水手段,守护着这处工程瑰宝。在姜席堰一侧的数字化大屏上,龙游县林水局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着数字灵山港的应用成果,包括水域监管、在线巡河等场景,构建起“天、空、地、人”一体化感知体系,以先进的数字化管理理念,实现对河流的高效智慧管护。
在打造数智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龙游县还坚持共建共管,打造区域联动体系。立足全流域整体,建立龙游、遂昌跨市域联动机制,签订“流域共冶联防共建合作协议”,常态化开展上下游联合巡河、联合执法应急等护水行动,实现护水治水由“分段治”向“全域治”转变,灵山港出境水质从III类水提高到II类水,流域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由13种增加至23种。
文旅融合——千年运河焕发勃勃生机
在绍兴,浙东运河穿城而过。冬日里,循着香醇的酒香走进绍兴黄酒小镇,青砖黛瓦,白墙斑驳,乌篷船在小桥流水间缓缓驶过,清澈的运河水流淌着千年水乡记忆。
“以前这里不叫黄酒小镇,叫东浦古镇。”59岁的陈锦秀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居民,她告诉记者,东浦古镇,四面环水,那时候有些居民经常往河里倾倒垃圾,河水都变臭了,到了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近年来,绍兴市对浙东运河进行全面治理和保护,水质持续向好,环境也越来越宜人。
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水质变好了,有污染的企业关停了,越来越多的酒作坊开办起来。东浦把传统产业黄酒发展成特色产业,建起黄酒小镇。“我们以黄酒为魂、文化为核、生活为本、古镇为基,打造‘黄酒文化体验、婚庆产业链、水路光影秀、沉浸式演艺秀’四大特色业态,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就业。”黄酒小镇管委会副主任马亮亮介绍。
西小河是位于绍兴市越城区的一条古河,周围分布着成片的沿河传统水乡民居。为平衡运河保护和商业发展,实现共治共荣,府山街道西小路社区探索出“契约化共建”这一法宝。
“我们邀请辖区单位和企业作为共建单位参与巡河和宣传劝导,帮助居民改变污染河水的陋习。”西小路社区主任周丽丽介绍,每年社区都会开一两次共建会议,列出改善河流环境需要支持协助的事项,各共建单位来认领。“这是个共赢过程,环境改善了,商家有了更大的游客流量,老住户也乐见改善后的河流环境。下一步,我们还谋划街区微改造、尝试恢复小货船上的商贸市场等,以更好实现文商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绍兴市全域建设浙东运河幸福河湖,坚持文化赋能,持续激发文旅融合新动能。“我们依托浙东运河主线打造水上旅游矩阵,迎恩门水街、黄酒小镇、柯桥古镇等浙东运河滨水经济带初具规模,书圣故里、鲁迅故里等文化历史街区紧密联通。”绍兴市水利局河湖长办负责人张寅介绍。
水脉长流,文脉常新。如今,奔流不息的浙东运河上新业态、新经济、新消费形式不断涌现,一杯杯黄酒奶茶受到年轻人追捧;越来越多游客入住运河民宿,感受开窗见绿的悠然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