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高山顶上水淼淼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见习记者 鲍捷讯
“高山顶上水淼淼,白鹇拖拖过山坳;石拐咕咕水上跳,万顷梯田尽妖娆。”这首从赣南深山飘出的千古民谣,传颂的是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梯田。作为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上堡梯田于2018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2022年10月入选2022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留存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不仅是工程效益的传承,也是文化的记忆,它们是活生生的实证。我们要挖掘好、保护好和利用好古人留下的丰厚水利遗产。”水利部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陈明忠表示。
延续2200年的生态奇迹
上堡梯田有着“依山建造、因水而兴、如链如带、层层叠叠”的特点,梯田蜿蜒连绵5万多亩,偶有村落点缀其间。它起源于先秦时期,最高海拔达1260米,最低海拔约为26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由于山高坡陡,聪慧的客家人层层开垦田地,从山顶到山脚,犹如一架长梯将一块块、一条条梯田连接,绝不浪费一寸土地。
记者沿着梯田爬到山顶,“哗啦啦”的泉水声在耳畔响起,汩汩泉水清澈见底,虽处在枯水期,仍不禁让记者为之赞叹,在海拔将近1000米高的梯田上仍有水源存在,这是何等的神奇。
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上堡梯田的山体为花岗岩材质,天然具有吸水、储水的作用。雨后山顶和山坡将雨水截流、积累,山上的森林吸纳雨水,在山腰坡地渗出,形成地下输排水网络,或是形成溪泉向下流淌,为梯田提供水源。溪水流过层层梯田后汇入山谷底部,再蒸发到空中,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即使遇到干旱,上堡梯田的沟渠仍能保持湿润,这已延续了2200多年的生态奇迹,使得上堡梯田形成了完善的“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农业自流灌溉系统。
不仅如此,上堡梯田还有着“森林—水系—梯田—村落”山林农业生态体系,包含了灌溉系统的科学规划与设计、梯田系统的统筹规划与开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实践典范,创造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的农业奇迹。
灌溉工程一直是我国农业文明发展的根基,也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本,至今仍发挥着农田灌溉、水利调节等重要作用。“一处灌溉工程遗产历经几百上千年得以延续至今,往往意味着它在规划、工程类型和管理上的可持续性,其功能和效益仍在扩展中。”陈明忠表示,灌溉工程可以将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与技术进步呈现出来。
为保护上堡梯田农业灌溉工程遗产,延续传统梯田灌溉工程布局,崇义县人民政府在2022年编制了《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梯田灌溉工程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2022—2035)》,制定水利管理制度,全力推进上堡梯田的高质量长远发展。
传承客家“非遗” 品味古风古韵
“侧卧姿势,头部略呈圆形,足呈牛蹄状,尾巴上翘。这就是当地人称的‘石狗’。”上堡梯田世界灌溉工程博物馆的讲解员向大家介绍道。“石狗”在崇义县上堡乡赤水村赤水河畔的石刻遗址被发现,据考证,该石刻遗址原为古代当地畲族居民祭拜水神的场地,距今已有2200年。
“古代山民以图腾为崇拜,认为把民族图腾雕刻在岩石上部可与上天神灵沟通,求得一方水泽民安,石狗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世界灌溉工程博物馆讲解员说,赤水畲民祭祀遗址是上堡梯田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GIAHS、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对研究崇义少数民族聚居地及活动情况具有重要价值。
串起数千年的文脉风流,赓续祖先遗留的文明之光,上堡梯田上的“舞春牛”将浓郁的农耕文化和本土地域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人高举长旗,四人高举花灯,一人举牛头,一人举牛身,两人装扮的“春牛”由一对“牧童”指挥着,“牧童”唱着《春牛歌》一路走来,锣鼓、唢呐齐上阵,笛子、胡琴点缀其中,为表演增添了热闹又喜庆的氛围。表演轻松活泼、惟妙惟肖,生动演绎春牛出栏、上路、吃草、饮水、背轭、耕田、擦痒、卧地等场景,配以渔、樵、耕、读角色以及民间故事传奇人物的表演,唱词贴近生活。
“这样的表演既有趣又长见识,让我了解了很多客家文化和民俗。”一位北京游客认真看完了整场表演,还录下视频发至网络,引来众多好友的点赞和留言。
据了解,农耕劳作“舞春牛”是客家乡村最常见的一种表演,以舞蹈、对唱为主,乐队伴奏为辅,是江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形式轻松、诙谐、生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如今,江西崇义县的非遗“舞春牛”习俗,成为在当地上堡梯田景区内最吸引游客的表演节目。
近年来,上堡梯田常以节日为契机,进行“舞春牛”“三节龙”“阳明舞狮”等非遗表演,开展“相约上堡过大年”、农民丰收节等特色民俗活动,提供九层皮、上堡水酒、黄元米果等客家非遗美食,为游客提供多彩的旅游体验。
“我们景区充分发挥田美、山高、富硒、红色优势,探索‘生态+旅游’融合新路径。2022年上堡梯田游客22.71万人,2023年增加到59.37万人。”上堡梯田景区经理郭煜介绍,上堡梯田现已打造农耕民俗文化园、八卦田观景、万长山茶旅、上堡整训旧址、高端民宿五大板块,将梯田美景与客家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机融合,做旺景区人气,拉动文旅消费,助推崇义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利用遗产文旅有机融合,形成良性循环。“引导相关地区运用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助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反哺灌溉遗产保护。”江西省水利厅宣发中心主任占任生表示,上堡梯田将灌溉工程遗产与客家农耕文化有机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稻田走廊、竹林幽探等特色景观,形成了品牌效应。
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并举
灌溉工程遗产的修复与保护构成了其存续的基石,而活化利用则是这一工作的最终旨归。作为承载着连续性与创新性特征的工作平台,这些遗产在古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展现了其绵延不绝、历久常新的文化活力。对此,各国专家学者均基于各自视角,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与认识。
包括上堡梯田在内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得以延续利用至今,往往意味着其功能和效益仍在不断扩展当中。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主席马可·阿西里认为:“灌溉工程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承载了古人在治水活动中的经验和教训,各国应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学习古人智慧,为当代水利发展提供借鉴。”
日本国家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长鹫野健二表示:“2022年,我们创立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区域复兴促进会,旨在助力灌溉工程遗产所在地的旅游推广事业,并为各成员单位搭建一个交流经验、共享资源的平台。该促进会通过组织各类活动,致力于将这些工程遗产转化为提升地区价值的重要资产。”
作为既惠及当代又利于后世的宝贵设施,灌溉工程遗产需在保护中求得发展,在发展中强化保护。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秘书长拉克什·库马尔·古普塔对中国在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中国在遗产保护立法、博物馆建设、价值挖掘及宣传推广等多个层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期待中国能够继续在这方面为其他国家贡献宝贵的‘中国经验’。”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所副所长李云鹏认为:“要在保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灌溉、水利等功能的延续和发展基础上,充分挖掘利用其蕴含的工程科技、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等价值,重点拓展社会文化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文化旅游、科普研学、灌溉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灌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架起了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对其的保护实质上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捍卫。展望未来,随着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联盟的成立,各国将携手并进,在守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征途上,不仅致力于传承卓越的传统灌溉历史文化,还将创新性地发展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灌溉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迈向更加宽广与深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