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东深供水工程已成香港供水生命线
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今年是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60周年。记者3月13日从水利部获悉,自1965年3月1日投用以来,工程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但人均可用本地水资源量仅33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地区,加之调蓄能力不足,缺水成为制约香港发展的关键因素。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大旱,350多万香港市民生活陷于困境。为解决香港同胞饮水问题,1963年底,东深供水工程获批建设。工程北起广东东莞桥头镇,南至深圳水库,再通过3.5公里的管道将东江水注入香港的供水系统。60年来,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有力确保香港同胞饮水安全。
对港供水能力不断提升。东深供水工程先后于1974年、1981年、1990年和2000年经历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年供水规模由建设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年供水能力提升了30多倍。
对港供水水质不断提升。1998年,广东省在深圳水库建成了世界上当时同类型规模最大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为香港供水水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2000年至2003年实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设计理念,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了对港供水质与量的“双重飞跃”。
对港供水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去年,历时5年建成的大湾区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投入使用。工程从西江干流取水,可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对港供水实现“双水源、双保障”。
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经过60年精心建设与守护,东深供水工程已成为香港供水的生命线,彻底结束香港缺水困局;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的转型。东深供水工程构建的“东江-深圳-香港”输水廊道,有效促进粤港两地产业协同和要素流动,有力支撑了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