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三变”之后的幸福——石马河打造幸福河湖变迁记

【字体:      】     打印     2025-04-12 19:1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百里石马丹青卷,一江春水润莞邑”。石马河,作为东江下游一级支流,悠悠河水穿越广东省东莞市7镇112个村,流经东莞约1/4的土地。它不仅滋养着沿岸150多万常住人口,历史上,还曾肩负起保障香港300万同胞饮水安全的重任,链接起粤港两地之间的血脉相承。

  东莞人曾记得,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中,石马河见证了东莞经济的崛起,但自身的水生态、水环境随着工业的发展日益恶化,曾经清澈的河水变得污浊不堪,石马河沦为人人避之不及的“污水河”,往昔光彩不复存在。为了挽救东莞曾经的“母亲河”,东莞联合各方力量实施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历经数年不懈努力,终使石马河重焕生机,再现碧波荡漾、鱼翔浅底的美景。

  从“供水河”到“污水河”再到“清水河”,记者沿着石马河逆流而上,一探石马河水生态环境的变迁之路。

  供水河之殇

  绵延东江水,浓浓血脉情。石马河,在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核心输水通道的关键地位。20世纪60年代,香港遭遇严重水荒,一度租用游轮到珠江口抽取淡水,极端时刻,香港市民每四天才能获得一次供水,全港350万同胞饮水安全岌岌可危。这一情况引起国家高度关注,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要高山低头、让河水倒流”,这是东深供水工程施工人员喊出的豪迈口号,也是建设过程中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1964年动工,1965年建成通水,广东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仅一年时间就让石马河水逆流而上,跨越数座大山,源源不断流入香港千家万户。

  东莞市水务局河湖长制工作科科长郑铁钢介绍,在输水线路改造前,石马河流域的年供水能力达到17亿多立方米,承担了沿线及香港地区绝大部分的淡水供应。

  转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东莞迎来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大量工厂、企业的涌入,导致人口迅速增长,生活、工业污水排放量的急剧攀升,给石马河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与此同时,由于大部分干净优质的自然水用于淡水供应,石马河的天然径流不足,自净能力持续下降,水污染问题日益加剧。

  “当时没有环保的概念,污水都随意排放。”东莞市水利学会秘书长赵伟良回忆,“我家在塘厦镇,那时候坐校车上学,都得把车窗关上,不然河里散发的臭味就会飘进车内。”

  为确保优质供水,2000年,广东省启动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建造封闭的专用输水管道,直接从东江取水供水,实现清污分流。此后,石马河恢复为天然河道,但污染问题仍未解决,石马河流域内排污口众多,黑臭水体分布广泛。据2018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石马河旗岭断面水质为劣V类,这条曾经滋养粤港同胞的供水河,逐渐沦为污水河。

  污水河之变

  “我们在石马河流域首次采用了‘EPC+O’治理模式。”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东莞石马河总包部总经理李彬告诉记者,EPC即统一设计、采购、施工,O代表运营,“EPC+O”模式实现了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运作,使责任单位更清晰,治理过程更加灵活、高效、连贯,也实现了成本的有效控制。

  以“EPC+O”模式为基础,中国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整合各方资源实施“大兵团作战”,施工高峰期,石马河流域汇聚上万名建设者,建设截污管网和污水厂收集处理污水,开展地下排水管网排查、修复、整改,开展雨污分流,完成了截污管网与雨污分流两大关键工程。数千公里的地下管网,实现对石马河流域的系统性覆盖,污水被有序收集和输送,实现“污水入厂、雨水入河”,极大提升了石马河的污水收集能力与处理效能。

  采用“EPC+O”治理模式的背后,体现出东莞“流域统筹、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治水思路。为使石马河流域治理与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紧密衔接,东莞改变原先河道治理和水环境整治独立治理的传统做法,系统分析流域水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各种功能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以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健康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兼顾现时成效与前瞻性,采取综合性、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措施,全面推动石马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向纵向发展,着力促进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遵循系统治理的治水思路,东莞市政府一方面大力提升石马河流域处理污水能力,另一方面从源头减少污染物排放。

  “推进减排工作,最大的挑战在于转变群众观念。”郑铁钢坦言,企业不理解为什么要花钱去治理污水,村子不理解为什么要关停交租的企业,群众也不明白为什么要把屋子向后搬迁……当治污行动触及个人利益时,就需要来一场思想上的碰撞。

  河(湖)长制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群众观念的转变。“石马河流域每一段河道,都有对应的河长负责。对于不理解不配合的企业和群众,河长会反复上门讲解政策,进行劝导,并积极协商合理的补偿与安置方案。”樟木头镇副总河长蔡群珍介绍,东莞市充分发挥河长制的优势,实施“清四乱”和“五清”专项行动,252家散乱污企业被查处,35家问题企业被现场查封,石马河沿岸6米范围内的违法搭建、种植、养殖、生产活动全部清除干净。

  在减排与治污的双重推动下,石马河水质明显向好,流域内黑臭水体全面消除。2020年以来,旗岭国考断面水质考核指标年均值持续4年达到Ⅳ类水标准,石马河实现了从污染到清澈的美丽蝶变。

  清水河之幸

  人水和谐共生,幸福也逐水而来。在东莞,随着石马河的成功治理,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幸福也沿着清澈的河水流进人们的生活。

  “之前河水又黑又臭,大家路过都是捏着鼻子走,现在好不容易把河水搞好了,我们更得好好守护。”在东莞市清溪镇长山头村住了20多年的陈静如今已然成了石马河保护志愿者,巡查河道、清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陈静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过1000个小时。

  如今,越来越多像陈静一样的志愿者活跃在石马河沿岸,积极参与到石马河保护工作中。“清理好了,呼吸都是好的,成就感也油然而生。”陈静一句话道出了志愿者们的心声。

  长山头村党总支书记殷勇强告诉记者,借助石马河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内争取到了18.16亿元超长期国债,用于建设长山头现代化产业园,据测算,产业园建成后,产业空间将提升3.5倍,带来近4万产业人口的居住和消费需求。

  一泓好水不仅推动了产业发展,更丰富了沿岸村民的业余生活。

  “以前没什么好去处,现在早上跑步,晚上出来遛娃都很方便。”3月25日的傍晚,家住凤岗镇的刘大姐正带着孩子在石马河附近的竹塘公园散步。

  竹塘公园沿石马河而建,2022年10月份完工。公园以水为轴,串联了湿地公园、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和植物园等多个景观节点,打造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水利文化综合型公园。与治污前相比,河岸功能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曾经的污水横流、垃圾堆积,变成了如今的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的“居民打卡地”,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彰显了石马河治理的民生价值。

  上善若水,安然兴邦。当前,东莞市水利部门正深入实施石马河“生命碧水,溯流新生”回归计划,致力于让石马河重新成为“生命、生动、舒适、独特”的河流。这条承载着东莞记忆的“母亲河”,正逐步被擦去身上的污垢,重焕生机,润泽两岸。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锐 刘学

作者:    责编: 菅贞贞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