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严控超采 科技加持,千年古泉复“活”来
科技日报记者 付丽丽
泉水被称作“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清明时节,冬麦新绿、嫩柳舒条。在陕西渭南市富平县齐村镇街子村南的药王泉池,清澈的泉水一股股地涌出。满脸喜悦的村支书胡国胜说:“这附近,还有油坊泉等三口泉水咕咕往外冒呢!”
日前,记者随水利部在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地调研发现,不仅是千年古泉药王泉池,近年来,在我国华北平原、汾渭谷地等不少地区,一度干涸、断流的泉眼又“活”了过来。山西晋祠千年古泉难老泉30年来首次复流,山东济南的趵突泉、黑虎泉持续喷涌……而这背后,是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的不懈努力。
富平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0%。“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下水成为富平经济发展的主要水源,地下水位下降,是温泉河古泉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富平县水务局局长刘天奇说。
刘天奇介绍,2000年以来,东雷二期抽黄灌区为富平县提供农业灌溉用水,使得全县农业灌溉水源由以地下水为主转换为以地表水为主。尤其是近年,富平县通过采取地下水超采区、超载区治理,关停自备井,开展水源置换等举措,使地下水位逐年上升。
“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济南因泉水闻名。但上世纪九十年代,趵突泉、黑虎泉等济南名泉曾多次停喷,趵突泉最长停喷时间达926天。
“影响泉水喷涌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降水,二是地下水开采。”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说。为了让泉水早日“活”过来,济南市实施封井保泉、涵养水源、生态补源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泉水持续喷涌。
涌在地表,功在地下。古泉复涌是我国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泉域治理保护的一个缩影。北京断流多年的陈家庄泉等81处泉眼实现复涌;1982年断流的河北邢台百泉,自2021年7月以来持续复涌,形成水域面积约790亩……近年来,水利部会同相关部门就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印发多份方案,针对华北地区及10个重点区域精准施策,多地泉眼出现复涌,泉域保护治理成效显著。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显示,与2015年相比,全国地下水超采区面积总体下降,超采量、超采程度显著降低,本次地下水超采量较上一轮减少50.3亿立方米,减少31.9%;严重超采区面积减少8.83万平方公里,减少51%。
进入新时代,科技创新也为泉水保护增添了技术“羽翼”。潘炳江介绍,济南在趵突泉、白泉等泉域建成了21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形成比较全面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水位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济南智慧水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可以远程分析、管理泉水保护数据。
从泉水复涌到稳定喷涌,泉域治理保护为人民美好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今年将继续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完善地下水监测评价预警体系,加强泉水调查监测。持续开展华北地区等地下水超采治理,巩固拓展北京、河北等深层地下水人工回补试点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