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手记:以投融资改革为水利发展增添“活水”
新华社北京1月17日电 题:记者手记:以投融资改革为水利发展增添“活水”
新华社记者魏弘毅
松软肥沃的黑土地,怎样跟水利投融资创新联系在一起?记者日前的一次东北之行,找到了答案。
近日,全国首单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标交易在辽宁省抚顺市签约。出让方抚顺市抚顺县人民政府与受让方企业签订协议,交易抚顺县海浪乡杨木村、转山村5条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16.7亩,交易额167万元。交易资金主要用于侵蚀沟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及管护。
侵蚀沟,即土地因沟蚀而产生的侵蚀地形,其形成既受自然影响,也有人为因素。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仅占黑土区总面积的三成,却集中了近四分之三的侵蚀沟,占毁耕地面积达417.72万亩。为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刻不容缓。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持续投资,“十四五”以来累计治理黑土区侵蚀沟3.3万条,保护和恢复耕地792万亩,取得显著效益。以辽宁省为例,通过实施侵蚀沟治理工程,全省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约6.6亿元。
水土保持不能只靠财政托举。“既为政府带来负担,也难以实现市场资源充分利用。”辽宁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说。
经过探索,政府与企业互利共赢的侵蚀沟治理路径逐渐成形——企业向政府出资,购买侵蚀沟治理新增耕地指标,补充因生产建设开发而不可避免占用的耕地指标,实现区域耕地占补平衡;政府获得企业资金,投入新一轮侵蚀沟治理;治理完毕后,新增耕地指标可再度被企业出资购买。
一场签约,面上是侵蚀沟治理模式的变化,背后是水利建设领域投融资改革稳步推进。
水利建设没钱不行。当下,提升水利投资效益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刚刚过去的2024年,我们不难找到这些亮点:全国水利基础设施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第一单正式落地,为新建水利项目筹集资金;全国多项水利工程以募投建管一体化模式引入社会资本,解决工程建设资金短缺问题;水土保持碳汇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交易在全国多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保护更为高效……
经过持续探索,水利投融资领域正在形成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政府、市场“两手发力”格局。据统计,金融信贷和社会资本等非财政性资金从“十三五”时期年均2105.5亿元、占年度水利总投资的28.4%,增长至2023年的5450.6亿元、占比达到44.5%。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加强财政与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
水利行业的投融资探索,或可为其他行业提供借鉴: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更好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才能不断形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优质供给。
长远看,水利投融资市场化探索,还需久久为功。相关专家建议,应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明确水利项目的公共产品属性,结合实际分类确定项目的投融资模式,推动各类经营主体进入具有供水、发电等效益的竞争性环节。同时要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是水利事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资体系,构建并完善长效投融资机制,新时代的治水兴邦故事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