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大地泉涌处 治水见真章——探寻泉水复涌背后的治水亮点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大地泉涌处 治水见真章——探寻泉水复涌背后的治水亮点
新华社记者 魏弘毅、柴婷、马意翀
泉,是地下水水位的“晴雨表”。近年来,全国多地泉水复涌,泉域保护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连日来,记者走访多地涌泉,探究各级水利部门推进地下水保护、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的实践。
聚焦:着力推进地下水保护
“过去挖井、开矿,开采地下水,泉眼干了很多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陈家庄村党支部副书记陈桂花说,“现在陈家庄泉又‘活’了,我们环境美了,还搞起了旅游产业。”
复涌的陈家庄泉,见证着北京近年来地下水保护的进展。
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宋磊介绍,北京近年来严控地下水开采,实施重要泉域修复;统筹本地水、引黄水、南水北调水和优质再生水,向全市多个河湖、水库补水,助力地下水水位上升。
一“减”一“加”,北京地下水的“历史欠账”得到弥补:81处泉眼在干涸多年后重新涌水,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面积已实现清零;全市平原区3月份平均地下水埋深12.83米,创近10年来同期水位新高。
地下水超采,曾是我国华北地区的“发展之痛”。而今,多地下大气力涵养地下水资源,让泉水重现生机,也让生态更美、百姓更富——
河北邢台,拦渗和回灌工程让百泉复涌,“太行泉城”旅游业蒸蒸日上;河南新乡,南水北调工程抬升地下水位,助力农民丰产增收……
“从抽取地下水谋求短期利益,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方法的优化,更是观念的转变。”邢台市水务局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路雷说。
根据2024年地下水超采区评价结果,与2015年相比,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减少50.7亿立方米,减少比例达85.8%。
水利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采取加大水源置换力度、回补河湖地下水、严格管控地下水利用等举措,以3年为一个周期,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筑基:落实好节水优先方针
河南卫辉太公镇,存留于许多老人记忆中的“香泉水响”景观重现。近年来,得益于喷灌滴灌技术改进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卫辉农业用水效率大幅提升。系列节水举措促进了水源涵养,为香泉复涌创造了条件。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山西太原。断流数十年后,晋祠难老泉于2023年复流,成为热门旅游打卡点。
晋祠难老泉复流,工业节水功不可没。太原市水务局水资源科副科长冯俊强告诉记者,面对地下水超采的困境,太原果断关停部分高耗水企业,并大力推广工业节水设备应用。今年3月底,晋祠难老泉监测水位高于泉口出露高程1.22米,创复流以来新高。
一域观全局,节水是护泉的长久之计,也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根本出路。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000万亩、新建节水型企业1029个、加强城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2024年,各级水利部门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一组数据揭示节水成效:近10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倍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了零增长。
“节水还需久久为功。”全国节水办节水产业处处长周哲宇表示,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加强节水技术研发、集成和推广应用;另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加强宣传教育,让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良好风尚和自觉行动。
护航:科技与制度协同发力
水泉喷珠溅玉,泉城游人如织。济南趵突泉清水汩汩,自2003年复涌以来已有20多个年头。
济南市城乡水务局泉水保护处处长潘炳江介绍,在济南趵突泉、白泉等泉域,213个地下水位监测点构成了较为全面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体系,水位监测数据同步上传至济南智慧水务平台大数据中心,实现远程分析、管理。
科技正持续为泉水复涌加力赋能。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科技创新为依托,加强重力卫星遥感、穿透式地质雷达等技术应用,深入开展地下水运动规律研究,构建地下水通用模型,持续完善地下水综合治理体系。
推进泉水复涌,要向科技借力,也要织密制度之网。
陕西富平,一份《富平县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基于方案,富平县对全县4473处地下水取水口开展核查登记,把地下水取用水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同时,我们严格落实河湖长制,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县级河长。”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介绍,在一系列河湖保护治理机制推动下,干涸近40年的温泉河泉眼于2022年重现涌流。
富平只是一个例子。近年来,地下水管理条例、关于全面构建节水制度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文件陆续印发,全国省、市、县、乡四级设立30多万名河湖长,越来越多河湖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下一步,将继续贯彻相关法律法规,深化落实河湖长制,加快构建重要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贯通一体的河湖保护治理体系。”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