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厚植水利科技创新沃土

【字体:      】     打印     2025-03-21 20:2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本报记者 罗景月

  人形机器人上“春晚”扭秧歌,无人机夜空放“赛博烟花”,DeepSeek(深度求索)引发世界关注……我国一系列人工智能科技创新成果的精彩亮相,让科技创新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瞩目话题。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杭州六小龙’的成功,让我反思,应该更加重视青年人的科技创新能力。”3月5日,在全国政协环境资源界别的小组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孙黎就如何更好激发青年人创新能力提出建议。

  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当下各界热门的话题,还以持续刷新纪录的方式引领着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这不禁让我们思考,水利科技创新落脚点在哪?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结合自身调研经历与科研成果,提出了解决之法。

  “就在这一周,我们学校正面向全体老师开展DeepSeek赋能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让教师提升技能的同时为学科专业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全国政协委员、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王笃波介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成立了高等研究院,围绕‘水利+’和‘人工智能+’两个目标,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面向学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主动对接流域机构、行业企业,发掘行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需求,将问题引入课堂,以加强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让师生参与问题研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入推进科研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无独有偶,2022年2月,教育部批准了河海大学设立智慧水利本科专业的申请。这座百年学府迎来了首批以水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专业发展目标的新鲜血液。“专业选对了,非常有前景!” 全国政协委员、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王媛对学生们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河海大学智慧水利专业是集‘水利+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创新教育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学科融合特色。在育人导向上,智慧水利专业高度适配经济社会发展,致力培养水利创新领军人才。我们与流域机构、南水北调集团、中国电建集团、华为公司等与智慧水利建设密切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常态化、持续化的智慧水利人才培养合作平台,让学生掌握目前最需要、最前沿、最急迫的知识和技能,让毕业生与就业单位需求高度匹配。”

  “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要求,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部署。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紧密结合社会发展产业需求、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以及最新研究方向,统筹高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科技进步注入新的活力。”王媛认为浙江的教育沃土滋养了创新的根系,或许是“杭州六小龙”成功的深层原因。

  王笃波在今年两会期间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议要大力实施数智化赋能行动,由流域内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强强联合,在沿黄省区设立示范区,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而这与河海大学智慧水利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有异曲同工之效。

  近年来,从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到水利领域的“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水利新质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活力。未来,相信在数字经济创新活力的不断激发下,水利专业与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实现交叉融合、双向赋能,大批创新型、实用型人才也将为水利新质生产力注入蓬勃生机。

作者:    责编: 魏永静
扫一扫在手机端打开当前页面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