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南水十年润北方丨南水北调全面通水十周年,交出怎样的“成绩单”?
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工程累计调水量超767亿立方米,惠及沿线7省市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如今,南水北调工程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跟很多人都息息相关,现在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是南水北调水;因为喝上了南来之水,河北黑龙港流域500多万人告别了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通过水源置换和生态补水,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清流千里润北方,南水北调工程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
近日,在陕西安康培新小学举办的一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科普展览”上,今年70岁的林俊礼老人正在给孩子们进行科普讲解,现场的水鸟、鱼类、水生植物展板生动展示了汉江如今的生态环境。
学生张馨月:通过这次展览见到了很多照片,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感觉现在的环境真的保护得非常好。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汩汩汉江水汇入这里,造就了浩瀚景观。向上游探寻,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陕西安康,是向丹江口水库供水量最多的地区,当地通过实行河湖长制、生态保护补偿等措施保护水源地的生态环境,汉江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林俊礼,退休后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老同志开起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科普工作室,林俊礼说,工作室成立八年来,这是他们开展的第80场水源地生态科普展览,累计观展人数达到近10万人次。
林俊礼:我们举办这样的展览活动不光是为了让孩子们了解汉江、了解南水北调,也是为了给孩子们种下一颗保护水源、保护汉江的种子,更好地守护汉江的一泓清水。
千里调水,水质是关键。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年来,工程水质长期持续稳定达标,中线水质持续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东线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浩荡江水一路北上,润泽北方大地。河北沧州沧县柳孟春村村民孟桂珍喝了大半辈子的高氟水、苦咸水,长期饮用高氟水不仅导致牙齿变黄,更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危害。她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能喝上清冽甘甜的长江水。
孟桂珍:浅井水卫生条件达不到,深井水含氟高,小孩们氟斑牙比较多。现在长江水喝起来比较绵软,孩子们的氟斑牙也不出了,确实不错。
在“共饮长江水”的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中,河北沧州是同时接受中线和东线两路供水的城市。沧州市水务局农村水利监管科科长李磊介绍,沧州曾是严重的资源型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不足180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
李磊: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的开通,有效弥补了沧州市的水资源不足。根据监测数据,截止到今年10月,沧州市的深层地下水位同比回升1.68米,较2018年同期回升了9.46米。
如今,南水已由原来规划的补充水源跃升为多个城市的重要水源,北京城区供水近八成为南水北调水,天津主城区供水几乎全部为南水北调水,河南郑州中心城区供水90%为南水北调水。与此同时,远道而来的南水,不仅助力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也成为重焕江河湖泊生机的源泉活水。
初冬时节,位于山东济宁微山县的新薛河湿地流水潺潺、鸟鸣声声,岸边芦苇随风摇曳,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冬日美景。济宁市生态环境局微山县分局水环境科副科长柴伟强介绍,新薛河人工湿地是山东首个人工湿地水质净化示范工程,通过橡胶坝拦截抬高上游来水,经涵洞导入湿地,再经过六级湿地净化进入南四湖。
柴伟强:目前,微山县共建设人工湿地、修复保护原生态湿地12处,共计16万亩,环南四湖生态屏障进一步巩固。生物多样性得到全面恢复,南四湖湿地内有各种水生植物74种,各种鱼类78种。
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组成的南四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但由于水污染严重,这里一度被称为“酱油湖”。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副主任张杰平介绍,如今,伴随着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节点,南四湖水质由V类和劣V类提升到了Ⅲ类,成功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
张杰平:南水北调工程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地区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100多亿立方米,保障永定河连续4年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白洋淀生态水位保证率达到100%,通过水源置换和生态补水,推动华北地下水超采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前不久,在河南禹州神垕镇举行的杨志钧瓷艺术馆开窑仪式上,随着窑门缓缓打开,工人从匣钵里开出一个个色彩缤纷的瓷器,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可谓是“入窑一色、出窑万彩”。杨志钧瓷艺术馆馆长、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晓平坦言,作为五大名瓷之一,禹州钧瓷成品率极低,有“十窑九不成”之说。
杨晓平:瓷器能够烧得好,除了跟土、釉、窑有关系,跟水更有关系。现在我们用的都是南水北调水,水质非常纯净,更容易烧出千变万化、五彩缤纷的钧瓷窑变,成品率能有50%,这比十几年前能提高百分之二三十。
神垕古镇的钧瓷烧制技艺从宋代传承至今,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但这座古镇却一度成为禹州市最缺水的乡镇,用水成本高、水质差,严重困扰着居民的生产生活。杨晓平回忆,南水北调通水前,当地群众还要去30公里之外拉水吃,做瓷器用水更是困难。
杨晓平:以前神垕是非常缺水的,从井里打出来的水能看到浑浊的杂质。用这样的水打出的泥浆、釉浆难免有颗粒,烧制出来的瓷器表面粗糙,带有黑斑。
南水润泽了一座城,更滋养了一方产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紧接着,神垕供水配套工程也建成通水,清澈的南水流入古镇,神垕钧瓷产业也焕发出了新的光彩。现在,当地钧陶瓷企业有266家,年产钧瓷达到200万件以上,其他陶瓷产品超过6亿件,年产值达28亿元。而一间间飞檐翘角的古民居、一家家流光溢彩的钧瓷店铺,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古镇。禹州市南水北调工程运行保障中心主任马保法说,神垕镇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的乡镇级受水单位。
马保法:我们禹州在原有的白沙水厂和文殊水厂以及神垕水厂的基础上,在东南部平原又新建了张得水厂和第三水厂,几座水厂建设完成后,将实现禹州90%以上的群众吃上丹江口水的愿望,让当地发展不再因水受困。
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如今,南水北调已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动力引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副主任张杰平表示,南水北调工程以水资源要素激活了北方地区优势资源和经济发展潜力,而受水区沿线通过优化空间结构、科学规划布局、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各区域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础共建和发展共赢。
张杰平: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以来,综合效益持续发挥。接下来,将以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中线、西线为重点,科学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大动脉;深入实施“调水+”策略,积极探索水务、清洁能源、智慧水利、技术研发、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特别是涉水新业态的融合发展,加强水网与相关产业协同,助力国家水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