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

太湖水利史

2022-08-10 15:00

[字号:] 打印本页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环太湖大堤修筑前,太湖完全是自然湖泊。太湖流域的开发经历了自低山丘陵过渡到平原,进而进入环太湖区域的历程。水利对太湖流域历史、文化甚至自然环境影响深远。

 

  摘要

  拼音 taihushuilishi

  英文名称 water history of Taihu lake

  所属学科 水利工程

 

  目录

  1. 唐以前(公元7世纪前)

  2. 唐至清末时期(581~1911)

  3. 1911~1949年

  4. 1949年之后

 

  环太湖堤形成后,太湖水利体系可以分为上源和下委两个系统,北起江苏无锡梁溪口、南迄江苏吴江吴溇口为太湖流域上源和下委的分界线。上源来水主要为南路的苕溪水系和西路的荆溪(又称南溪)水系。苕溪水系进入太湖平原后,一部分经各溇港(见太湖溇港)分流入太湖,一部分合杭嘉湖平原各水东排入海。太湖下委古代统称三江泄水入海水道,即吴淞江、东江和娄江。10世纪修筑吴江塘路后,吴淞江成为太湖的主要出口。15世纪,吴淞江下游逐渐淤积萎缩,入海水道最后被黄浦江取代。在区域历史背景下,以代表性的水利工程为标志,太湖水利史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

  1.唐以前(公元7世纪前)

  太湖流域古代水利活动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前4750~前3700)时期和良渚文化(前3300~前2250)时期。马家浜文化核心区嘉兴马家浜、青浦崧泽、桐乡罗家角等稻作农业区有用于灌排的沟渠,用于生活的井、蓄水坑塘等。余杭良渚文化遗址分布在杭州水田畈、湖州、嘉兴双桥、桐乡等30余处。除了独木舟、渔网网坠、水井、水沟等发现外,在良渚古城北面和西面,还发现了上坝、下坝、古城城墙、堤坝。这些工程除了筑塘蓄水外,可能还兼有挡潮拒咸的功能。殷商晚期,西周崛起(约公元前1122年)时,西周泰伯自岐迁徙江南,于太湖以北开泰伯渎,开启了江南农耕文明,水利由此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

  公元前6世纪至前4世纪时,吴国先后开胥溪、胥浦、蠡渎等,形成了三江五湖彼此相通的水运体系。这些区间运河为隋炀帝开江南河奠定了基础。隋炀帝六年( 610 )开江南河(后称江南运河),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全长约400千米,河宽30多米。江南河贯穿太湖平原南北,自此也成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汉至魏晋南北朝时(前201~前196),随着北方人口南迁,太湖流域逐渐开发。两汉时期,在太湖平原浅沼洼地开始开塘浦,筑堤围田,在苏、常、湖、嘉等地形成了最早的圩区农业。东晋(317~420)开荻塘(今称頔塘),刘宋时(464)在今湖州建吴兴塘。太湖平原区水道开凿与筑堤、治田同步。

  2. 唐至清末时期(581~1911)

  6~11世纪是太湖水利重要发展阶段。随着这一时期太湖大堤、溇港及通海水道等工程的持续兴建,溇港与太湖、运河相互连通,太湖成为具有节制功能的湖泊。水利为区域农业发展、水系连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宋代江南农业经济区形成,并成为其后中国粮食和丝绸主要产区。

  唐元和五年(810),苏州刺史王仲舒筑吴江塘路。塘路即为砌石大堤,亦为苏州至吴江的一段驿路。塘路将太湖东湖区与沼泽滩地分开,成为太湖的东界。宋庆历二年(1042)筑吴江至嘉兴太湖堤,庆历八年建吴江垂虹桥。垂虹桥下为连续石闸,是太湖泄水入吴淞江关键工程。此后历经200多年持续建设,南太湖大堤形成,吴淞江由此成为太湖主要通海水道。太湖与吴淞江、元和塘,江南运河与吴江塘路、頔塘、溇港的相互贯通,形成了完善的太湖下游排水河系。

 

图1 太湖及其工程体系(20世纪前)

  五代(907~960)和宋(960~1279)太湖流域平原区圩田高速发展。10世纪以来,太湖流域在人水矛盾日趋突出的形势下,塘浦、溇港持续兴建或整治,圩区灌排体系不断细化,为北宋以来的区域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塘浦圩田是在中唐以后至五代期间逐渐兴办起来的。太湖塘浦是纵横水道体系。吴淞江、黄浦江两岸水道多称塘浦。开凿塘浦之土修筑圩堤,沟渠深度既要足以泄水,也要足以修筑堤岸。堤岸保护的土地即为圩(围)田。每一方圩田面积约为一万多亩至两万多亩,圩与圩隔河相望,相联成片。五代吴越大兴水利,重视溇港疏浚。苕溪下游太湖南沿小梅港至湖溇有溇港38条,两条溇港之间又有横塘连贯,可以在湖滩结合筑圩造田,但圩田面积较小。北宋初期,塘浦圩田的大圩古制逐渐解体。南宋以后大圩也分割为以泾浜为界的小圩,圩区以二三百亩的小圩为主。水道整治与围田相辅相成,形成了既通舟楫、又有灌溉排水之利的塘浦和溇港圩田,即为太湖特有古代水利类型。

  唐代水利工程增多,水利管理也较前重视。五代吴越建立了水利管理的专业队伍撩浅军8000~12000人,由都水营田使直接指挥,修筑堤防,浚治浦港。

  自元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淤塞,排水不畅引起的渍涝灾害日益严重。元代吴淞江疏浚不下百次,明代吴淞江疏浚上千次。15世纪时,吴江塘路以西的沼泽洼地已经淤为平陆,而下游入海口淤积已经上溯一百三十余里。明永乐时开始为太湖下游另辟新水道。永乐元年(1403),户部尚书夏元吉(1366~1430)放弃吴淞江海口段,于昆山开河引吴淞江入浏河,由刘家港入海;于众水汇集的淀山湖开范家浜(今上海陆家嘴) 排水。夏元吉开范家浜后,原吴淞江支流黄浦江改道范家浜西北至吴淞口入长江。后历经明正德、隆庆朝170多年的持续治理, 16世纪60年代以后黄浦江成为太湖尾闾干河。清代对太湖排水诸河吴淞江、白茆、浏河等水道疏浚不下两千次,但是这些排水河流仍然日益浅狭,而黄浦江则逐渐扩大,最终吴淞江演变为黄浦江的支流。

  

图2 15世纪至19世纪太湖入海(江)水道演变

  自北宋以来,江南迅速开发,成为人口密度最大最富庶的地区,太湖平原人水矛盾日益尖锐。大举圩田引发排水和防洪问题,为朝廷上下所关注、议论。北宋郏亶(1038~1103)著有《苏州治水六失六得》《治田利害七论》和《吴门水利书》,指陈塘浦圩田的利弊,提出治水和治田相结合的各项措施。北宋单锷(1031~1110)著《吴中水利书》等,提出了对流域治理的意见,主张削减太湖上游西路来水,导太湖西北各水入长江。元任仁发的《浙西水利议答录》则主张浙西治水需浚河港深阔,筑圩岸高厚,广置泄水闸窦。任仁发曾是两次大规模吴淞江干支流治理的组织者。夏元吉著《苏松水利疏》,其实是对前代太湖治理方略的归纳和总结。重要的是,他将这些方略贯彻到吴淞江治理规划中,并在引太湖诸水入刘家港、白茅浦和开范家浜的工程得以实施。清代治理太湖工程规模最大的在乾隆时期,加强了控制上源的工程建设,在高淳修五堰及东坝,减少洪水西入太湖;在南太湖流域继续完善黄浦江、浏河等入海水道;在东南太湖平原塘浦和溇港普遍建闸,节制出入太湖的水量。鸦片战争以后,吴淞江在上海市区一段划入了英租界,两岸很快工厂林立,河道更加狭窄、弯曲。1900年以后这段吴淞江改称苏州河,很快成为城市最大的污水河。

  3. 1911~1949年

  19世纪末,太湖流域水利处于无管理机构的状态。1912年,英国人控制的海关设置上海浚浦局,将黄浦江及长江吴淞口疏浚纳入海关业务中,河口水权丧失。1914~1927年先后设立江南水利局、苏浙太湖水利工程局等机构,重开河湖疏浚、岸堤维护等局部治理工作。此外,还在嘉兴、苏州、无锡等地建立了水位站、雨量站等,因此太湖流域从1922年起就有了较完整的水文资料。1927年初,中央政府在接收江南水利局等单位的基础上,组建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开始从全流域范围开展地形、水文测量工作和防洪、防潮、航运、灌溉等工程计划。1929年,撤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成立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1931年,太湖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太湖流域水利计划及实施大纲》。1935年,太湖水利委员会与扬子江水道整理委员会、湘鄂湖江水文总站等单位合并组成扬子江水利委员会,曾提出《东太湖蓄洪垦殖工程计划》《东坝中河道整理计划》《东苕溪防洪工程计划》《太湖通江各口筑坝工程计划》《上海港维护工程计划》等。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太湖流域成为沦陷区,水利几乎无人问津。20世纪初以后,地方势力和财团受利益驱动开始侵占和围垦太湖水域,河道疏浚几乎放任民间,太湖水利条件严重恶化。1916年,东太湖尚有湖面265平方千米;至20世纪50年代初,仅余188平方千米,围垦面积约占33%。

  4. 1949年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太湖流域水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1991年,太湖流域发生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国务院决定全面实施太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共有11项骨干工程,即望虞河、太浦河、杭嘉湖南排、环湖大堤、东西苕溪防洪、湖西引排、武澄锡引排、拦路港、红旗塘、杭嘉湖北排和黄浦江上游干流防洪工程。这些工程在2005~2010年期间完成竣工验收。同年,由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双重领导的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成立,全面开展了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2008年5月,国务院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建立了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太湖治理重大问题。自此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包括新一轮太湖治理骨干引排工程项目)得到全面实施。例如,开展城乡饮用水水源地及供水管网建设,“引江济太”科学调度水资源;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实施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控制流域排污总量;实施太湖污染底泥疏浚、湿地修复与保护、河网综合整治等项目建设,太湖及河网水功能区水质得到全面改善, 太湖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河湖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008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批复《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太湖流域水功能区划》《太湖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规划构筑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调控、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流域综合管理与调度四大体系并付诸实施,流域综合管理与调度体系基本建成。2011年《太湖流域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太湖流域进入了依法管水治水的阶段。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作者: 孙宝珍)

  参考文献

  《太湖水利史稿》编写组.太湖水利史稿.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3.

  《1999年太湖流域洪水》编委会.1999年太湖流域洪水.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1.

内容导航

水利风景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京ICP备1401055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010-63202558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二条2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20000001   京公网安备11040102700040号  投稿信箱:webmaster@mwr.gov.cn

 
      

水利部官网